1月19日,一个名为“宁静者远2017”的头条号发出一条消息:称自己清晨出门时偶遇川A车牌的结婚车队,并配有两张图片。从图片可以看到,一队婚车随意停靠在路边,车旁街沿上四散着放过的烟花废纸,边上一个环卫工则在瑟瑟寒风中清扫。
前脚一个环卫工之死正在引发全城反思,后脚便出现这一场面,实在令人唏嘘:同理心养成难矣,城市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放眼我们的城市,讲排场、比阵仗,而且动辄随意占道、违规燃放烟花的婚礼,绝非只此一例。可这真的好吗?
你可以说,这是习俗。在对待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问题上,也许永远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但至少,必须以向善为底线,向美为期待。“小脚”不是没人裹了吗?重男轻女不是已经被广为唾弃吗?与文明进程相悖的传统,就该弃之糟粕,存之良善。君不见,“爆竹声声,以辞旧岁”,但过年禁放烟花爆竹已成趋势;君不见,“奏鼓简简,衎我烈祖”,虽然传统上祭祀总是和牺牲太牢连在一起,可国家公祭日也没见杀牛宰羊。
你可以说,我有钱,我高兴。可有钱也不能放长流水、照长明灯不是?当下,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显性话语,绿色发展是一个倒逼的选择。这个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企业的事,也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而必须每个人身体力行。不要以为个人行为于大局无妨,殊不知,正是局部破坏的积累,造成我们如今的要素稀缺,环境恶化。
你可以说,人生大事,仅此一次。然而,你的一次,也是所有人的一次。每个人都照此来上一次,还有何规则可言?那么,当你被堵在车流中焦头烂额,当你身边垃圾遍地,当你在噪声中头痛欲裂,怨谁?
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往往就是双重标准。对雾霾痛心疾首,自己放点烟花爆竹就不算污染环境;对拥堵厉声指责,自己随意“造堵”就只是小事;时不时在微博微信上发点鸡汤小文,以表善心,但现实生活中对环卫工的辛勤劳作却熟视无睹、随意践踏。总之你讲现代,他说传统;你讲文明,他说习俗;你讲法规,他说人情。这样的双重标准下,一个社会如何整体进步,一座城市如何整体向前?
说到底,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成都?私人生活虽然总体上是属己的,但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每个个体的生活行动总是会产生对于公共利益的影响。
因而就必须有对公共价值的承担。一个美好的成都,既为每个市民所分享,也是每个成都人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基础条件。你若建设,它更美好;你若破坏,它必有恙。 □成都商报评论员 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