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 多方给力
2月14日,记者从绵阳2016年环境质量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2015年7月,绵阳制定了“十三五”期间要实现乡镇污水处理站全覆盖的目标后,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建成和在建的已达90个,占目标总数的36%。
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速度之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采取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
绵阳在省内率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绩效考核目标,加大对涪江上游地区水质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其中,对如何处理好乡镇污水这个全国性难题,绵阳认为出路是在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备,在源头解决污水排放问题。
但在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备投入较大,仅靠区县往往力有未逮——以江油市武都镇为例,该镇常住人口3.5万人,所需的污水处理设备一共需要4000万元,而一个区县往往有几十个乡镇。为此,绵阳除了加大财政支持外,还采取了PPP等模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采取该模式,2015年下半年,仅三台县就一口气启动了9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近1亿元。
此外,绵阳还围绕一条贯穿各县市区的涪江,启动涪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和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由流域范围内的县市区、园区和绵阳市政府共同筹集,计划三年内达到1亿元的规模。除用于对上游平武、北川等地实施生态补偿外,还用于乡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截至去年底,已筹集到了3115万元,为污水处理设备建设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
建成后,如何让设备运转得好,也需要多方出力。同样以武都镇为例,因为乡镇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在试运行阶段,不时会遇到一些小问题,影响运转效果。对此,绵阳向社会“借力”——2016年底,游仙区尝试将10个乡镇污水处理设备打包委托给一家专业公司,由其负责具体的运行工作,效果不错。(记者 祖明远)
原标题:建乡镇污水处理站速度快“不差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