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用宣叙调叙事,咏叹调抒情。舞蹈用跳跃、旋转表达喜怒哀乐。那么,川剧呢?川剧则用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发步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
唱念做打合称“四功”,手眼身发步并称“五法”,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的演员,在舞台上运用“四功五法”塑造人物、体现生活,这就是程式。
爱戏成痴生活入戏
“天地日月夜,风云雷雨雪,山水石鱼浪,草木鸟花香,你我来去转,茶酒饭筷碗,枪刀弓箭锤,笔墨砚帖书”,凡生活中的人和事、情和物,川剧都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来体现,这些程式套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严谨规范又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名伶堪称“戏痴”,居然把表演程式直接在生活中运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年仅十八岁的左清飞与四川省川剧学校实验团的青年小生演员夏官禄同台演出川剧《桃花村》,青春亮丽,被称为“金童玉女”。左清飞当时住在成都市古卧龙桥57号省川剧院宿舍,隔壁就是青石桥菜市。左清飞为了晚上的演出,白天尽量少说话,保护嗓子,就在买菜时用舞台上的表演程式与青石桥的卖菜小贩交流沟通、讨价还价,竟然也能不讲一句话完成买菜给钱走人全过程,只是在转身时入耳了一句从背后飘来的小贩无限婉惜:那么漂亮的一个女娃子咋是个哑巴哦。
在川剧表演体系中,由小生、小旦、小丑组成的“三小戏”最具特色,这就如同当下影视剧中的男一号、女一号,总是最具眼球效应的道理一样。但川剧明星有着更为不易的一面,这就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与影视演员可用替身、特技不同,川剧演员在舞台上的“四功五法”不仅需要打小练习腰腿功,而且需要常年不懈“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也是戏曲演员的艺名大多与年龄有关的一个主要原因,比如川剧有九龄童,绍剧有六龄童、六小龄童等。
著名川剧剧作家、巴蜀鬼才魏明伦7岁学戏,9岁登场,艺名也叫九龄童。魏明伦首登川剧舞台时因个子太小,是由大人抱上舞台开始他的表演生涯的。魏明伦作为著名作家,以其剧作、杂文、辞赋红遍大江南北,作为川剧演员,在幼年之时即红透自贡内江。因为打小学戏,虽然在写戏等大事上魏明伦匠心独运,但在生活小事上却丢三落四。上世纪八十年代常去北京开会的魏明伦总会为新凤霞等著名演员带点川味土特产,有一次专为新凤霞带去赖汤圆粉,送给新凤霞后才发现是一袋洗衣粉。
都见过戏台上五彩缤纷,谁知道幕后的苦痛酸辛。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阳友鹤先生在川剧《情探》中扮演焦桂英,在台上跑圆场的功夫艺惊四座,传说阳友鹤为了练好圆场功夫,练腰腿功时在两腿膝盖间夹个生鸡蛋。后来,阳友鹤先生与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谈起这事时更正说:“没有夹鸡蛋,是夹的木棍”。无论夹的是鸡蛋还是木棍,一代又一代的川剧名伶为川剧艺术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可见一斑。
戏如人生处处有戏
生活从来是川剧名伶最好的老师。
川剧名丑周企何,上世纪五十年代与川剧名旦陈书舫合演《秋江》。为了在舞台上表现江上行船,周企何与陈书舫深入川江上去亲身体验船过急滩时的跌宕起伏与风平浪静时的悠悠前行,然后依此设计出舞台表演程式,使川剧《秋江》在1952年10月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大放异彩,获得演出二等奖。川剧《秋江》也因此而成为一出经典川剧折子戏,被京剧、昆曲及各大地方戏剧移植学习演出。
川剧《瞎子算命》也是周企何的一出代表剧,周企何为了塑造舞台上的瞎子,自带一根板凳,拄上一根竹杖到人民公园去给人算命体验生活。周企何先生刚一坐定,就吸引了一群大姐过来给钱请他算命,后来说这个“瞎子”不是算命先生而是一个川剧演员时,大姐们无论怎样都不相信:“你看他的眼睛全是白眼仁,连黑眼仁都没得了,咋不是瞎子嘛。”
川剧名丑刘成基,艺名当头棒,在舞台上有很强的即兴表演能力,与相声曲艺界的“现挂”和当今“脱口秀”相似,使其总能在演出过程中巧妙地把一些小失误给抹过去。最有名的是刘成基以“脱口秀”赢得爱情的故事。
刘成基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质彬彬。同班旦角演员戴雪茹风姿绰约,但体形富态(后来人称戴胖妈),虽不适合演闺门旦一类的千金小姐,但却擅演摇旦这类角色。二人在台上经常搭档演对手戏,互相倾慕。二人对彼此的爱慕心照不宣,仅需要一个事儿来挑破那层窗户纸了。于是,在某一天的演出中,二人在舞台上就“现挂”即兴调侃起来。先是戴雪茹突兀地抛开剧情调侃起当头棒来:你呀,你有啥子了不起嘛,你还不是那南天门的桅杆。刘成基回问:你此话怎讲哦?戴雪茹:你是一根光棍。台下的观众一听戴雪茹在“挖苦”刘成基还没有找到老婆,轰堂大笑。刘成基这一下反应过来了,也即兴“现挂”回敬:我还不是把你好有一比啊。戴雪茹:你又把我好比何来呢?刘成基:我把你好比是那个荣乐园的红烧肉。戴雪茹急了:唉,你此话怎讲哦?刘成基:你再肥我还不是要来拈你啊。二人在你来我往的即兴调侃当中就相互表达了心中的爱慕,也由此结下良缘。
彼时,坐人力三轮车是成都市最为拉风的时尚。作为那时的明星,刘成基和戴胖妈两个“胖星”同坐一辆三轮,从春熙路过去,由走马街过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时成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的明星要闻。当然,现在的春熙路和走马街已被一条东西走向的东大街一分两半,较难寻到当年春熙路到走马街的足迹了。
振兴川剧春天来临
川剧在“文革”中被禁锢了十几年,一个前所未有的人民群众争看川剧传统戏的高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在那个时代,四川全省每个县都有一个专业川剧团,每个县级川剧团都招收了数十名川剧学员,眼下在川剧舞台上挑大梁的川剧名角大多出自那一批学员。观众更是空前踊跃,乡亲们打着火把,赶几十里山路,到乡镇村社看场川剧,场景比逢年过节还热闹。
1982年四川省委成立了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并于同年7月,发出“振兴川剧”号召,提出“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八字方针,“振兴川剧”也由此成为了全国戏曲界振兴行动的发端。
今年将迎来“振兴川剧”三十五周年,1981年至2016年,在27届戏剧梅花奖角逐中,川渝两地的川剧艺术家晓艇、刘芸、古小琴、沈铁梅、陈智林、马文锦、田蔓莎、陈巧茹、喻海燕、何伶、肖德美、蒋淑梅、刘萍、李莎、孙勇波、崔光丽、黄荣华、孙普协、刘谊、王玉梅、谭继琼、胡瑜斌、王超、吴熙,先后24次夺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在全国地方剧种中,川剧新剧目的创作生产是最多的。
2006年,川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
川剧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黄金岁月,第一次以三庆会成立为标志,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第三次就是被喻为“川剧春天”的八十年代。当岁月走进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使川剧迎来了又一个繁荣发展的春天。(文/樊明君)
○链接
川剧的五个行当
川剧舞台上,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人物,在运用程式套子表演时会有不同的个性,比如男女之别,同样是表演“一百岁、二红喜、三桃源、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仙姑、八百会、九长寿、十团圆、零疙瘩”这从一到十的程式,男角与女角在身段和指法上会有所不同,男的豪放粗犷,女的古典婉约,男角用龙虎爪、女角翘兰花指。
依据角色性别、年龄、颜值及社会地位、性格特征等的异同,川剧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
生,男性角色,有小生、须生、老生、红生之分。小生指青年后生,须生指中年男子,老生指老年男性角色。小生又有文生、武生、穷生、娃娃生之分。红生则特指川剧舞台上的关羽、赵匡胤等独特角色。老生在有些行当分类中被划分为末行。
旦,指川剧舞台上的女性角色,旦角又称“坤角”。有花旦、青衣旦、闺门旦、正旦、老旦、奴旦、摇旦、武旦、刀马旦、鬼狐旦、泼辣旦等。
净,花脸。我们看到的川剧脸谱就大多出在净行。有文花脸、武花脸之分,也有大花脸二花脸之说,同时也还有靠甲花脸、袍带花脸、草鞋花脸、猫儿花脸、粉脸、黑头、二饼饼等分类。我们今天经常看到的川剧变脸,其所变之脸谱就基本上都选自净角所扮演的角色脸谱,即我们平常俗称的大花脸。
末,指舞台上一些串场的角色和大龙套角色,相当于有名有姓的配角。
丑,又称小花脸,标志就是在角色鼻梁上会有一块白色的方块或其他形状的白鼻梁。有襟襟丑、褶子丑、袍带丑、龙箭丑、老丑丑、娃娃丑、神怪丑、武丑、旦丑(婆子丑)等分类。
原标题:源于生活 “戏痴”让人一赞三叹 再逢春天 川剧振兴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