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现场。节目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2月11日电 日前,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落下帷幕。而此间有关文化类综艺节目、传统文化的讨论也不时见诸报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如何?文化类综艺背后的传统文化又处于何种境地?中新网记者进行了调查。
连续十天,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了春节期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除常规的组字成诗、看画猜诗外,本季还增加了“飞花令”,它要求选手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带有规定字的一联诗句。
参加节目的选手则是一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人。他们中有七十多岁的老人,也有七岁的孩子;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人。
“这个节目火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这是节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做出这样的表述。
正因此,《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完全在蒙曼的预料之中。她也曾直言,《中国诗词大会》就是“激发了中国人的诗词基因”。
事实上,近年文化类综艺节目虽然数量不及娱乐综艺,但并不缺乏关注度。
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此后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几乎每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都得到了较高的关注。
除了《中国诗词大会》,去年12月开始播出的《见字如面》也在网上获得了不少好评。据酷云EYE的收视率统计显示,2月7日《中国诗词大会》收官战收视率突破1%,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30%。而截至2月10日16:00,《见字如面》首期已在腾讯视频上播放超过1670万次。
《见字如面》请来张国立、归亚蕾、林更新等多位明星读信。信件全部来自于历史中的真实书信——既有戏剧大师曹禺与画家黄永玉的往来书信,也有秦国将士黑夫与惊两兄弟的家书。
打造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的关正文曾坦言,公众对于这种有营养的文化节目是有强烈需求的。“我们应该主动多做这样的节目,引导公众的文化生活向更有营养、有品质的方向发展。”
蒙曼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现在人们需要有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灌注,我们的节目也更应该注重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而不是生存至上,也不是娱乐至死”。
她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因此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在这个时代一定会有增长。”
而在文化类综艺节目火热的同时,也有人关注到了这些节目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
此前,本届《中国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所在的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再三表达了对当下古诗文教育情况的担忧。他曾坦言,武亦姝的走红,反衬出古诗文教育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为普遍对古诗文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这种追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院储朝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直言,“只有让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才能让传统文化常驻”。
对此,蒙曼指出,“传播传统文化最有力的工具就是教育,如果能把传统文化灌注到基础教育中去,比多少个节目影响面都广,但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蒙曼坦言,基础教育在传统文化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她认为,除去教育中的应试问题,基础教育还应注重“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典文化”。
她说:“不光是语文教材,历史教材、地理教材等等也需要配合。怎么样形成合力,让大家对传统文化有综合地了解,而且这个了解应该是一层一层抬高学生的认知程度。这是以后需要下大功夫研究的问题。”
原标题:文化类综艺领跑收视榜 如何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