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确定成都交通总体发展目标——
昨日,记者从市规划设计院了解到,为支撑《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报批审查,落实成都市第四次轨道交通联席会议要求,在市规划局统筹指导下,该院编制的《成都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6-2030)》,日前已经获得市政府批复。
交通总体发展目标:
建设国际区域性枢纽城市
据介绍,该规划与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对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落实市委“157”总体思路,确定成都交通总体发展目标为:建设国际区域性枢纽城市,提升国际连通能力与国内辐射能力,形成联结欧亚、通江达海的国家西向开放门户;市域内形成多层次、高标准、大容量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半小时交通圈”,建成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交通体系。
对外交通:
加快构建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
对外交通方面,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一市两场”的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构建“国际多直达、国内满覆盖”的航空运输体系。目前,总投资逾700亿元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在加快建设中。该机场定位为中国第四大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将于2019年基本建成,2020年投入使用,能够满足到2025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飞机起降32万架次的需求。届时,我市将正式迈入“一市两场”“双翼齐飞”的双机场时代。成都也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拥有“一市两场”的城市。
规划提出,以高铁、城际铁路提升对外联系和辐射能力,打造高铁枢纽城市,构建“148”高铁交通圈。所谓“148”高铁交通圈,是指成都将建成以成都为中心,1小时、4小时、8小时分别可以抵达全国各个主要城市的高铁网络。
同时,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络,提升既有通道能力,强化高速公路枢纽地位;织密“三网”,壮大“两港”,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其中的“三网”、“两港”,是指打造成都国际空港和国际铁路港,拓展国际国内陆上物流网、空中物流网和空中人流网,带动贸易发展、服务业提升、产业聚集和国际产能合作,以大通路推动大开放。
城市交通:
构建多网融合的绿色交通体系
城市交通方面,规划提出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构建多网融合的绿色交通体系。“多网”包括轨道交通网、公交网等。
按照规划,我市将构建以“双核”为中心,覆盖全域、支撑网络城市群城镇体系的市域快速交通。根据我市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未来成都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2450公里,已批复的远景线网由46条线路组成,包括23条普线,17条快线,3条既有市域铁路线,1条市域内控制线路(简阳线),2条市域外线路18-1号线(资阳线),39号线(眉山线)延伸线组成,总长约2450公里。按照该规划,我市轨道交通将实现全城满覆盖,每个区(市)县都有2条或以上与中心城区、天府新区相连。线网结构则从单中心线网结构向“双核”相对独立成网的结构转变:上轮规划建设中,基本以站站停的普线(慢线)为主,到2030年形成的34条线路则包括14条快线,3条既有市域铁路线,通过新增快线功能,实现“两个30分钟”(外围城市到“双核”,以及“双核”范围内)。同时线网密度从中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线网密度的转变:远景线网中心和天府新区核心区的线网密度将达到1.3公里/平方公里,基本可实现轨道交通车站10-15分钟到达,即每800米就能找到一个车站。
本报记者 袁弘
原标题:建设国际区域性枢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