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民参与低碳
到2020年底 全市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0%以上
在推动全民参与低碳方面,《方案》要求推广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开展低碳宣传与教育活动、持续推进公共机构低碳办公,运用“互联网+”模式,构建垃圾分类服务与居民有效连接的运作方式,到2020年底,全市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继续推进公共机构节能示范项目建设。开展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及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开展低碳体验活动,提倡无纸化办公,减少待机能耗,加强公共区域照明设施管理。
引领低碳示范
打造中国西部“绿色低碳生态城”
在引领低碳示范方面,《方案》要求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城镇、打造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创建低碳示范单元、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
打造中国西部“绿色低碳生态城”,建立低碳新型城镇化考核指标体系,逐步推进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以“中国-瑞士(成都)低碳生物医学产业园”为示范项目,建设“中国-瑞士低碳城市(成都)合作中心”、“中国-瑞士(成都)先进技术转移中心”,通过搭建平台、技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打造低碳产业国际合作典范。
以“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环境友好型学校为载体,深入推进低碳社区、低碳校园等示范单元创建。积极创建国家低碳社区,到2020年,“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达到400个以上,实现幸福美丽新村全覆盖。
开展城市固碳增汇
2020年基本建成龙泉山森林公园
在开展城市固碳增汇工程方面,《方案》要求保护提升森林碳汇、挖掘拓展湿地碳汇、创新发展园林绿地碳汇。实施大规模绿化全川成都行动,加快推进“两山环抱”的生态系统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成大都市“生态绿洲”和“大规模绿化全川”的示范区。全市林地保有量不低于39.57万公顷。
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构建“六河、百渠、十湖、八湿地”水网体系。大力推进“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工程,到2019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实现水道、岸线、通道、绿化“四通”,打造“六河贯都、百水润城”的水灵成都。到2020年,湿地保有量不低于2.87万公顷,全面建成环城生态区“六库八区”湖泊湿地水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大都市生态湖泊绿地系统。
改造提升绿化景观,构建“一区两环、十五廊七河、多园棋布”总体绿化格局。加快建设公园绿地系统,基本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深入实施“增花添彩”工程,再现“花重锦官城”胜景。到2020年,中心城区绿地率达40%、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基础能力提升
全力建设西部碳排放交易中心
在基础能力提升方面,《方案》要求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建设低碳发展管理平台、建设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低碳发展监督考核体系、建设低碳人才队伍。
全力建设西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逐步建成全市统筹联动能耗监测服务平台,推进能源消耗数据实现在线采集、实时监测。整合现有能源、园林绿化、林业碳汇等统计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核算体系。
加强低碳管理专业人员系统教育体系建设,推进高等院校培养低碳和气候变化相关专业人才。重视和开展低碳领域人才的能力建设,加快培养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人才、温室气体统计和核算人才、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专家队伍。
据了解,成都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启动建设阶段为2016年,全面推进阶段为2017年-2023年,深化总结阶段为2024年-2025年。
下一步,市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发改委)将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试点工作的要求,围绕试点实施方案确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强化统筹协调,分年度制定推进计划,积极探索低碳发展的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低碳生活方式,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