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这距离四川首次提出申报的日子,已过去3年多。
3年多来,1000多个日日夜夜,四川申报自贸试验区的过程,就是不断跳起摸高、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改革、苦练内功的过程。
萌芽
继上海之后,最早提出申报的省市之一
四川申报自贸试验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省商务厅厅长刘欣透露,时间要追溯到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之后。
当年10月,在省里一次讨论经济社会发展的务虚会上,有人提出需要新的开放平台,以开放促改革,推动全省“两个跨越”,申报自贸试验区变成了会上热点。
两个月后,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设立中国(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请示》。由此,参照上海自贸试验区批建模式,四川正式启动了成都市为主体的自贸试验区申报工作。四川成为上海之后,最早提出申报的省市之一。
2014年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成都争创西部内陆自贸区”。这是四川首次正式向外披露相关信息。短短13字,明确透出四川要更加充分地扩大开放,倒逼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决心。
决心化作行动。1个月后,我省正式向商务部提交《中国(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方案(初稿)》。
率先探索建设内陆自贸试验区,四川有自信——在中西部地区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良的开放发展环境、成熟的内陆口岸体系、广阔的市场腹地,以及敢闯敢试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四川更有压力——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红利已逐渐减弱,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新的开放载体支撑,获得改革和发展优先权,以开放倒逼改革,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发展红利,迫在眉睫。
曲折
遗憾落选第二批,更加苦练内功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明确信号:在推行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这引发了自贸试验区申报的激烈角逐。同年,全国有将近20个省(市、区)递交了申请。一年后,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名单出炉,全部集中在沿海,四川未能如愿。
这没动摇四川申办的决心,四川加练内功。2014年6月,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上海自贸试验区调研。旋即,省政府召开专题座谈会,重点研究在成都部分区域学习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工作。
同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成都市部分区域学习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方案》。四川率全国之先,依托成都部分海关特殊监管区,在建设开放透明投资管理制度、推进更加便利的贸易监管制度、推进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创新、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四个方面,学习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经验。随后,学习复制范围推广至全省。
截至2015年6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复制推广工作逐一落实,29项改革全省范围完成27项。改革进一步打开四川开放之门:2015年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总额32.9亿美元,同比增长46.56%;通关时间较改革前平均缩短70%以上;金融创新试点不断在川落地。
梦成
这是四川的成功,更是西部的机遇
漫长的准备和等待,在2016年8月30日传来捷报:四川等7个省市入围自贸试验区第三批方阵。在新晋的7个自贸试验区中,四川最靠西。这意味着,四川将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承担起更艰巨的任务。进一步打通陆上向西通道,与陕西等省市一起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排头兵。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认为,在西部一次性设立3个自贸试验区,改变了过去对外开放方向主要从东部沿海突破的思路,更强调陆海统筹,还要向西部拓展。
省商务厅外资促进处处长王蔚荩表示,这背后折射了四川开放格局之变:四川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是“一带一路”联动发展的战略腹地和重要支点、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门户,以三大片区为依托,将空港、铁路、水运三条贸易通道优势叠加,可有效带动四川、西部乃至全国开放发展。□张舒 本报记者 曾小清
原标题:千余个日日夜夜 终于梦想成真——四川自贸试验区“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