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举行手插秧比赛
“开秧门啰!”随着一声高亢的喊声,经过挑秧上台、祭祀、挑秧巡田等仪式后,几十个村民一边喊着号子,接着举行了“抛秧”仪式,一扎扎秧苗被高高地抛向田中,在天空中划出道道弧线后落进水田中。
昨日,温江区第三届“开秧门”农耕文化节在万春镇和林村举行,这里也是我市产村相融精品园区核心区。本报联合成都市农委、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组织市民观察团实地探访这里的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经验。
丰富活动
展现传统农耕文化
正值周日,仪式感十足的“开秧门”活动吸引了不少当地群众和游客参与。活动现场,举行了机器插秧比赛和手插秧比赛。记者看到,在手插秧比赛现场,从各生产小组选出的插秧能手们挽起裤脚,光脚跳进水田,两只手左右开弓,把一株株秧苗插入田间。
“小孩在城里长大,带他来参加‘开秧门’活动,让他实地了解水稻怎么栽的,同时体验农家生活,很有意义。”来自金牛区的市民观察团成员付芳丽告诉记者。
“不要说城里人,就连我们农民现在都不插秧了。”今年62岁的和林村村民夏时田说,他家5亩田每年种大蒜和水稻两季农作物。“收完大蒜就插秧,我们现在水稻插秧、病虫害防治和收割全用机器。”
在“开秧门”仪式之余还有不少趣味活动,如稻田摸鱼、趣味捉鸭,参与者虽然满身泥泞,却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田野里一片欢声笑语。同时,还举行了优质稻认养签约仪式,认养了水稻的市民,在今年水稻收获后就可以吃到自己认养的优质稻米了。
现场的歌舞表演向观众展示了古蜀国的农耕场面。据了解,温江区万春镇就是鱼凫古城遗址的所在地,古蜀人从渔猎到农耕的转变就是从这里开始。
做足“文章”
水稻种植引来众多游客
然而,对于和林村的村民来说,种水稻曾是一件“鸡肋”的事。“过去我们种水稻,纯粹是为了种大蒜需要覆盖稻草。单单种水稻的话,根本赚不了钱。”和林村党总支书记吴从新介绍,近年来,这一状况发生转变,由于在水稻的播种、生长、收割、加工等多个环节做文章,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市场提供若干“新产品”,水稻从“鸡肋”变成“摇钱树”。
如今,和林村的水稻种植,插秧的时节,要举行“开秧门”仪式;水稻成长时,要举行趣味摸鱼活动。“去年现场来了一万多人,今年比去年人还要多。”吴从新笑着说,“以前从来没想过,栽秧子能引来这么多人围观。”
最先搞稻田养鱼的村民吴群介绍,5月底她将鱼苗放进稻田,从7月份开始就可以供游客前来抓稻田鱼,“我记得去年人来得最多的一天是7月16日,那天一共来了130多个人,每个人收50元的下田费,一天就收入好几千。”她感叹,“以前老是羡慕人家种桃子、种梨的农民,可以每年举办什么桃花节、梨花节,搞旅游接待的收入比卖农产品的收入还多。没想到,我们种粮食的也能有这一天。”
推进一三产业融合,温江区农发局还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合作,在和林村种植彩色水稻,形成了稻田景观。在稻田边还搭建蔬菜长廊,经常举行蔬菜采摘活动。
和林村如今还成为全省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核心基地,近两年成立了裕丰水稻专业合作社,还申请了“鱼凫尚品”商标,粗包装的大米就可卖到2.25元/公斤。稻谷在经过加工和有针对性的包装后,5公斤米可以卖到118元。
成都市农委总农艺师黄挺:
从需求端想办法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近年来成都市涌现出许多探索和尝试。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从需求端想办法,针对消费者对农业多业态的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升水稻品质、高标准种植水稻吸引市民到田间地头认购;实施一三产业互动,结合水稻种植发展多元化的乡村旅游。这些根植传统的创新,既是崇尚对农业的保护,又是得到市民认同的市场化行为。和林村在水稻种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新做法、新探索很有意义。
张建国 本报记者 李颖 文/图
原标题: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水稻种植变成“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