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特稿(三)
“幸福的种子正在发芽!”5月8日,“喜迎党代会 天府新飞跃”全国主流媒体瞰四川大型采访活动记者团奔赴“悬崖村”,亲眼见证巨变后,湖北日报网记者王振栋难掩激动,写下这样的文字。
攀上800米悬崖,越过13处峭壁,爬过218步藤梯……2015年5月,大凉山腹地昭觉县阿土列尔村,老乡归途的“步步惊心”,牵动无数国人的心。
一年间,“变脸”悄然上演:钢梯取代破旧藤梯,首个农家乐开业,3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已经布局,刚从云南学习攀岩归来的村里小伙莫色拉博正做着教练梦……
梦想,是莫色拉博奋进的动力,也是时代最令人心动的旋律。
萦绕千年的小康梦想,正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中,照进现实。
四川省委庄严承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夙愿与梦想的决定性阶段由此拉开。
这五年,四川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治蜀兴川事业,认真作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川答卷,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这五年,决胜全面小康的“十三五”蓝图徐徐展开,四川加速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吹响了“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冲锋号。
这五年,四川着力补齐脱贫攻坚这个最大短板,重点解决城乡区域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生态环境保护欠账多等问题,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推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千年梦想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四川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集中力量打响一场全面小康的总体战很少有词语如“小康”一般,有穿透千年历史的厚重。
它根植于民族悠久的过往,是《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低吟;它发展于民族复兴的征程,是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民生、民本情怀。
历史不停向前,梦想时刻召唤。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彰显的是共产党人直面时代命题的历史担当。
从“建成”到“决胜”,一词之变,彰显的是四川党员和干部只争朝夕的信心决心。
信念,穿越时空;梦想,改变历史。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四川都掷地有声地回应。
2013年5月14日下午,成都金牛宾馆娇子厅掌声如潮。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全会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为全省工作主题。
人们没有忘记,不到一个月前,四川刚经历了“4·20”芦山强烈地震,此时抢险救援阶段工作刚刚取得重大胜利。
挑战,又岂止一场地震。看省情,“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实际并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全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盆周山区等贫困问题突出。
看大势,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转化到了关键期,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接续期,工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农业转移人口的相关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等困难叠加。
看要求,“小康”关乎发展水平,不能简单化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提高城乡群众实际生活水平;“全面”关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覆盖人群全面,涉及领域全面,瞄准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全面提升。
历史使命与省情交织,通往梦想的道路并不平坦。“与全国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对省委的一场大考。
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必须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集中力量打一场全面小康决战决胜的总体战。
大局中看使命:作为GDP逾3万亿元、人口逾9100万人的西部大省,四川能不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事关全国大局。
任务中看紧迫:不但要做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两个翻番”,更要补齐城乡区域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生态环境欠账多、民生保障任务重等短板,特别是要解决好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让全体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形势中看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获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诸多历史性机遇交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动力。
伟大的目标需要崭新理念指引——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和遵循,四川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重塑区域版图,激发创新活力。
伟大的目标需要科学方法支撑——强化问题导向,锁定稳增长、脱贫攻坚等重点多次督查调研;注重稳扎稳打,设台账、列清单,扎实推进改革、民生等各项工作;讲求实事求是,精准推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
伟大的目标需要系统设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创新改革、扶贫开发攻坚……2013年以来,省委以全会形式,高规格系统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方面面。
历史的车轮驶向“十三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上,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4年。
2015年11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十二五”以来的巨大成就,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打下坚实基础。
四川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两个跨越”奋斗历程到了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关键时刻。
奔跑的姿态,决定冲刺的速度和质量。
过去五年,全省经济总量跨越两个万亿元台阶,在全国排位跃升至第六位;五大经济区发展强劲,多点多极竞相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
千年梦想,越来越近。
头等大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四川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这几年实打实硬碰硬、一仗接着一仗打下来,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贫困夺去了人们建立未来大厦的工具!”英国人奥本海默在《贫困真相》一书中直言不讳。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人民战贫斗困,让中国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发展中国家,载入人类史册。
历史的车轮跋山涉水,将中国发展时钟推进至全面小康冲刺时刻。但2012年底,全国仍有近1亿张被贫穷羁绊的面孔,满含期待。
这一年,四川贫困群众750万,逼近全国贫困人口1/13。四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逾7成,88个贫困县几近全省县市区总数的一半。“凹陷”的贫困山乡,成为同步奔康的“锅底”。
“以前还戴着贫困村的帽子,咋敢想小康!”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村支书彭灵贤盘算着,先把穷帽子摘了,加把劲拼两年,再把“小康村”帽子戴上。
跟安溪潮村怀揣同样小康梦想的,全川有11501个村。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起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脱贫,无疑是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
扶贫开发已被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总书记朴实的话语,成为贫困群众心头最温暖的希望,更是时代交给四川的历史责任,党中央交给省委的千钧重担。
作为扶贫任务最重的6个省市之一,用短短几年攻克千年贫困顽疾,注定荆棘满路。与此前规模扶贫阶段“漫灌”就能受益一片不同,新一轮脱贫攻坚面对的都是“硬骨头”,亟需一村一户滴灌,否则手榴弹炸跳蚤,穷根永难挖断。
重压之下,唯有背水一战。四川省委庄严承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
以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根本遵循,四川省委超前谋篇布局,科学调兵遣将,采取超常举措,举全省之力,实打实、硬碰硬,形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声势,蹚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脱贫攻坚路。
号角催阵,航向笃定。在聚焦中央“两不愁、三保障”底线标准基础上,综合考虑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发展阶段,省委鲜明提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高线标准。先做必答题,再做加分题,四川创新建立的目标体系,既体现物质改善又瞄准精神提升,既着眼当下又谋划长远。
大会诊、大动员、大督导、大决战。五年间,四川脱贫攻坚令牌,一道比一道发得紧、下得急,加速构建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全省上下决战意志高度统一、决战态势全面形成、决战效益全面显现。
工作摆位之高,前所未有。2013年,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首次将脱贫攻坚纳入全省八项着力重点。2015年,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专题部署脱贫攻坚,以全会形式部署扶贫,开全国先河。2016年末的省委经济工作会,更是将脱贫攻坚定为“头等大事”,全省上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
几年来,20多次省委常委会会议、10多次省政府常务会、10多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系列现场会,主题锁定脱贫攻坚。爱看新闻的筠连县筠连镇五凤村贫困户赵友明看到省委如此治穷阵仗,激动难抑:“吃了定心丸了!”
领导组织力量之强,前所未有。2015年12月,来自全省13个部门的“干将”,以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新身份集中办公,直至2020年。背后有大棋——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立,组长由省委书记、省长亲任。党政一把手同任同一领导小组组长,极其罕见。随后,四级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领导小组体系迅速建立。既挂帅又出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的最强指挥阵容形成。40名省领导和48个省直部门牵头联系一线;5万余名帮扶干部下沉11501个贫困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一体、协同联动的脱贫攻坚作战体系全面建立。
政策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五年时间啃下“硬骨头”,常规招数无法奏效。四川果断打出“3+10+N”政策组合拳——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决定》,与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一起,既有动员令、硬约束,又有总蓝图,共同构成新阶段四川推进脱贫攻坚的总体设计和制度安排。
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贫困地区汇聚,压力向基层一线传导。2016年,17个扶贫专项投入高达1181亿元。今年春节刚过,投入上千亿元、扩容至22个专项的年度实施方案便已出台,为早开工抢得时间。三年来,省领导率队的全省性大督导已开展6次,规格之高、力度之大、覆盖之广,全省史无前例,领全国风气之先。
“绣花”功夫下得之深,前所未有。像“绣花”般干扶贫,川人有基因。蜀绣就以针法严谨、针脚平齐为特色。精准,成为四川攻坚核心关键词和生命线。
精准聚焦重点地区:为彝区先开十项扶贫工程良方,再出台17条特殊措施,猛药治疴。
精准破解资金难:巴中率先在全国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从成都高新区换来13亿元治贫急款;靠教育、医疗、产业、小额贷款四项扶贫基金重大创新,兴文县大同村贫困户王宜祥摇身变成农场主。
精准斩穷根:丹巴女孩肖芳通过“9+3”免费职教计划,成为全国唯一藏族地铁女司机;全省县域内就诊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个人支出控制在10%以内;“四好村”创建蔚然成风。
精准帮扶:泸州等7市35县与藏区彝区45个贫困县面对面详谈供需;乐山承诺最好的中学每年为凉山美姑县培养50名贫困学生;全省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也迎来帮扶人员,“插花式”贫困坚冰加速消融……
这是四川扶贫开发史上最不平凡的五年。一仗接着一仗打下来,脱贫攻坚这幅民生大“蜀绣”雏形初现。全省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750万减至2016年的272万。四川被国务院表扬为扶贫开发考核的“三好生”。
首战首胜,还要连战连胜。面对这场输不起的攻坚决战,全省上下正百倍用心、千倍用力,以如期完成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和向全川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重中之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四川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的成果
5月初,道孚县色卡乡亚日村的老阿妈噶荣翁姆有些咳嗽。来到乡卫生院,不到10分钟,不到3元钱的花费,噶荣翁姆就顺利看了病,“这要是在以前,光骑马坐车到县城就得一整天。”
“大病不出州,小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乡”,越来越多的藏区群众尽享病有所医,这一切都离不开藏区医疗卫生提升计划的深入实施。2013年,四川统筹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在扶贫解困、社会保障、教育发展、医疗卫生、文化发展、藏区新居六大领域同步展开,4年来已累计投入超过240亿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王东明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必须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
正视省情,四川取向鲜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重视总量,更要重视人均,既要重视平均数,更要重视大多数,最终要让绝大多数城乡家庭和群众实际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
把握重点,四川路径清晰——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改革创新保障民生,以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改善民生上下真功、求实效。
下真功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决策层的工作轨迹中。5年来,在芦山地震灾区群众家中、巴山深处农家小院、雪域高原牧民定居点、城市狭仄的棚户区里……再偏远的地方,都有省委省政府领导察民情、问民生的身影。
求实效不是一句口号,体现在直接惠民、重点突出的民生实践中。5年来,省委省政府既积极回应促公平的“热点民生”,不断夯实筑牢“基本民生”,又特别突出“底线民生”,既着力“做大蛋糕”,更用心“分好蛋糕”。
守底线,增收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推动经济发展,让“荷包”鼓起来。5年来,全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11.5%,农民“钱袋子”2015年跨过人均万元大关。
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让“饭碗”多起来。鼓励创业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出台支持大学生、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等系列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7.3万人。
保基本,广覆盖,构建民生保障安全网——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关注改善民生。即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省民生保障力度不减反增。5年来,全省民生投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民生支出一直保持在财政支出的65%左右。
解广大群众燃眉之急,为困难群体雪中送炭。与老百姓紧密相关的“心头”事中,哪些是要尽快解决的,哪些是必须全力保障的,也就是党委政府优先要做的事。
住有所居,四川在全国率先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一年开建百万套保障房,力度史无前例;老有所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的同时,城乡养老保险从制度上实现了自由转移;病有所医,完善全覆盖的乡村卫生服务体系,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学有所教,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三免一补”,从幼儿园到博士,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十大民生工程,20件民生实事……把教育、医疗、社保、社会救助等重点领域的民生改善往细处做、向深处推。
补短板,促公平,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从基本温饱到营养健身,从遮风避雨到宜居环保,从先富起来到共赴小康……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百姓需要更高的“幸福指数”,更需要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防止阶层固化,创造机会公平,医疗教育更加惠民。叙永县兴隆乡患白内障的贫困户魏继生因一台免费手术,从家庭负担变为家庭劳力。越西县大瑞乡林沟村贫困学生马海阿依莫因为彝区“9+ 3”计划,免费坐进内地课堂。
打破利益板结,缩小贫富差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台。“适时稳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低”之举让低收入者看到希望;“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控高”措施让百姓感受党和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全民阅读活动让书香满川,“文化春雨行动”惠民工程等品牌文化服务项目遍地开花,成都博物馆上演的敦煌“大戏”令人惊叹……
社会事业管理方式、服务手段的创新,成为近年民生改革的另一大亮点。“政府购买服务”、PPP等热词不断涌现,政府借力市场弥补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缺口,多方共赢格局初显。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当个人的梦想与时代的梦想同向而行,当个人的小目标与时代的大目标不谋而合,当9100万四川人一起迈向全面小康,汇聚的将是何等壮阔的力量。这一力量,也必将成为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跃升的重要力量。
关山初度,梦想在望,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发起冲刺,四川以梦为马,征战正酣!
原标题:以梦为马 决胜全面小康征战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