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伦阔是地道的客家人,先祖自清代迁徙入川,家族已在西河镇定居300余年。客家人重视家风,从小到大,家规家训融入朴素的家庭教育中,让邱伦阔兄妹耳濡目染。邱伦阔的父亲邱仁贵是庄稼人,空闲时还经营一些小买卖,尽管没有文化,但他懂得“敦孝悌以重人伦,敦宗族以重雍睦”的道理,常常教育几兄妹,要老实做人,与人为善,勤俭持家。
由于家庭贫困,邱伦阔很早就出来工作,他在氮肥厂工作过,当过供销社代销员,做过坝坝宴。九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到西河,跃进村办起了不少皮鞋厂,邱伦阔瞄准时机,办起了鞋盒加工厂。他待人热忱,做事诚信,深受生意伙伴的信任,随着订单越来越多,事业也蒸蒸日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成都市伦阔彩印包装厂,已是当地一张闪亮的名片,先后带动200多人就业,绝大部分都是当地村民。邱伦阔经常说,家道兴于勤,败于惰。
“只有家道正,才能家人福。”邱伦阔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他们年幼时就加以引导,常带他们去祖宗祠堂参加祭祖活动,在家里陈列出家规、家训、家谱。
近年来,邱伦阔卸下企业负责人的工作担子,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整理家谱、修订家规、研究客家文化上。为了留住客家文化的根,在村里“文化人”的协助下,邱伦阔创办了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收藏与客家文化相关的老物件。经过多年的努力,博物馆里如今已有4000多件藏品,免费向公众开放。
王叔岷
急公好义、纯孝相传、勤志服知
书香正气传家远 勤志服知励后人
“传子即传贤,天下为公,心同尧舜;治民先治水,山川永奠,泽及湖湘。”洛带镇湖广会馆有这样一副对联,出自洛带人王耀卿之手。1992年,王耀卿之子、国学大师王叔岷回到故乡,见石刻对联宛在,不禁老泪纵横。洛带出文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一门书香的王家。一副对联的故事,既可见得王氏家族家学渊源,也展现了这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的志与怀,此之可谓家风。
王叔岷的祖父王泽银(1851-1923),字松茂,他急公好义,四十年如一日。从清末至1921年被公推为洛带的“保正”,任职期间,他正直热情,排难解纷,舍己为人,或贷款给人兴业、或施钱与人救急、或出面排难解纷、或平息争论、或澡身祈雨,莫不成人之美,乡里无不爱戴。王叔岷的父亲王耀卿(1876-1950)名增荣,号槐斋、字耀卿,晚清秀才,曾任成都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国文教师,后与人创办成都女子私立高等中学,是地方上的著名乡贤。王耀卿对父纯孝,对子女则要求忠孝国家。1946年,儿子王叔岷要赴南京中央研究院工作,父子分别之时说,“但吾儿所处地位不同,趁父母俱无恙,正好作前途事业,不必为家间牵挂。至世乱不可为时,归家静养,叙天伦之乐,未为晚也。”
王叔岷(1914-2008可能是电话号码,是否拨号?)名邦濬,字叔岷,号慕庐,他以字行世,是华人学术圈广受推崇的历史语言学家、校雠大家。1941年考入北京大学,师从傅斯年、汤用彤,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9年后任职台湾大学中文系。1961年后先后任教于新加坡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在此期间,他以一己之力,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延续华文文脉,他常对弟子说,“没有华文教育,就没有中文系;没有华文教育,就没有华社。”将学术与爱国情感融为一体。王叔岷一生勤志服知,桃李满天下,在国学领域成就卓著。
受王氏家风熏陶,王叔岷的长子成为了人民教师,曾任同安中学校长,女儿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孙子从事文化产业,孙女任教于西南民族大学。他的长孙王永平曾说,“爷爷在台湾获得‘终身文化成就奖’,把奖金加上自己的存款计750万新台币捐出,在台湾大学文学院成立了‘王叔岷基金’,用于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爷爷曾对父亲说,他想捐款给故乡成立教育基金,资助和奖励家乡的贫困学生和优秀学子,我希望能完成他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