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距离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提出四年多,备受社会关注的“三公”经费降了吗?数据最具说服力。
23日公布的上年中央财政决算数据显示,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8.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4.85亿元,也低于上年53.73亿元的决算数。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23日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作2016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也报告了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两份报告都对“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作出明确的说明。
“三公”经费是观察政府是否“乱花钱”的窗口。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从2012年到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分别为74.25亿元、70.15亿元、58.8亿元、53.73亿元和48.25亿元。数据的逐年下降,表明中央层面兑现了“三公”经费预算总规模只减不增的承诺。
财政部测算,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比2012年累计减少26亿元,累计降幅达35.0%,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分别累计下降6.5%、36.4%和70.3%。
“‘三公’数据的变化表明,四年多来‘八项规定’已经落地生根,并在政府层面产生深刻变化,公款出国、私用公车少了,尤其公款吃喝之风得以狠刹。”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说。
决算报告显示,2016年,中央本级因公出国(境)经费18.19亿元,比预算数减少2.08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25.87亿元,减少8.54亿元;公务接待费4.19亿元,减少4.23亿元。
张少春解释,经费减少主要是有关部门严格执行“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要求,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以及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等任务当年未能实施。
近年来,随着预算改革不断深化,中央财政预决算公开力度逐年加大,倒逼政府部门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三公”经费。为更好监督“三公”经费支出,审计部门也加大审查力度。
胡泽君在审计工作报告指出,此次共审计73个部门及其332家所属单位,含61个中央部门、10家人民团体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抽查财政拨款预算2517.61亿元,占其财政拨款预算的42%。
审计结果表明,这些部门2016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明显提高,“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持续压减,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费用管理基本规范,但个别部门和一些所属单位预算管理还不严格、部分事项处理还不够规范。
胡泽君说,审计发现个别部门公务用车、会议管理和办公用房清理等工作还不够到位。
——公务用车方面,沈阳铁路监督管理局等38家所属单位未按期完成公车改革,海南省国税局等16家单位无偿占用或超编超标配置公务用车69辆、超预算列支运行费114.51万元。
——会议管理方面,未编制年度会议计划或计划外召开会议1033个,其中国家中医药局等8个部门262个,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等10家所属单位771个;在非定点饭店召开会议37个,其中银监会7个,环境保护部5个所属单位14个;转嫁或超标准列支会议费481.77万元,其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123.62万元、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74.83万元。
——办公用房方面,有3个单位存在未经批准新建或改扩建办公楼、办公用房超标等问题。
审计发现的问题,亟须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张少春表示,将通过改进预算编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等举措,从源头强化财政管理,并严厉查处截留挪用、贪污侵占财政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完)新华社记者郁琼源、韩洁
原标题:“八项规定”四年多,中央“三公”经费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