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整形” 新华社发 翟桂溪 作
割双眼皮、打减肥针、注射胶原蛋白……医疗美容拉动“颜值”经济,但在暴利驱使下,整形行业从招生、培训、推销、服务到药品销售,已形成一条乱象丛生的产业链,让爱美人士面临诸多风险。
日前,国家卫计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将以查处案件为抓手,全链条严厉打击涉及注射“微整形”的相关违法犯罪活动,健全长效机制,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医疗美容安全“不留死角”
医美行业的日子不会像之前那么好过了。
这是许多从业者近一年来的感受。国内一家大型整形美容连锁集团市场部工作人员向《工人日报》记者介绍,“‘魏则西事件’之后,审查越来越严了。现在营销活动严格要求按照广告法,我们常用的整容前后对比图、极端用语等都明确不能再出现在网站。”
“魏则西事件”是指去年在互联网引发网民关注的一起医疗相关事件。2016年4月12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1岁学生魏则西因滑膜肉瘤病逝。他去世前在知乎网站撰写治疗经过时称,在百度搜索出武警北京第二医院的生物免疫疗法,随后在该医院治疗后致病情耽误,此后了解到,该技术在美国已被淘汰。于是引发网民对网络虚假医疗广告和民营医院监管问题讨论。
“严肃查处违法广告和互联网信息。加强广告监管,查处违法发布广告行为。加强互联网和‘微整形’相关信息监控,清理互联网不良信息”成为这次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医疗美容需求日渐旺盛,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注射透明质酸钠(即玻尿酸)、胶原蛋白、肉毒毒素等进行“微整形”医疗美容。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利益,无相应资质却非法制售使用上述注射类药品和医疗器械,导致危害消费者健康事件时有发生。而工商和卫计等行政部门仍存一定监管“盲区”。
为让医疗美容安全“不留死角”,方案要求加强生活美容机构监管,查处无医师资质的个人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行为,查处医师到非医疗机构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行为。
同时,违规医疗美容培训也将得到整治。根据方案,医疗美容培训属于医疗技术专业培训,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开展,培训师资和培训对象应符合《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严肃查处违规开展“微整形”等医疗美容培训行为,查处不具备资质开展培训的机构、单位和个人。
针对非法制售药品医疗器械等“源头”问题,方案强调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注射用透明质酸钠、胶原蛋白、肉毒毒素等药品、医疗器械行为。
据了解,行动将从今年5月持续至2018年4月。
原料可能从医疗废料中提取
七部门联合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的背后,是该行业面临的暴利和乱象。
一份由更美平台发布的《2016年医美白皮书》显示,2016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963亿,医美市场年增长率接近20%,预计到2019年将破万亿元。
白皮书显示,整形活跃用户呈“年轻、高收入、高学历”特点。过去一年,医美用户更趋年轻化,年龄小于25岁的用户占比24%,相比去年增长了5%,其中不乏95后人群。
巨大的市场蕴含丰富的商机,也带来丛生乱象。
“做了隆鼻后,鼻子更立体了,但觉得眼睛和它不搭配,那眼角要不要开?眼部轮廓加深了,再做个整体面部填充吧。”进行多次整容手术的王清向记者介绍,原本她只是准备花万元以内做个小手术,没想到一年不到,脸上已“配套”动了七八次刀。
尽管王清也发现,很多针剂就是毫无资质的美容师在打,药品真伪难以验证,手术场地一般就是别人家里或私人小作坊,卫生条件不达标,但她却有些无奈:“你进了那个圈子,就被忽悠着出不来了。”
王清透露,在医美行业,价格是“不能说的秘密”,很多商家号称给的是“进货价”,但你永远能打听出来更低的价格,做手术时价格又翻了好几倍。
“一支肉毒素的价格为500元,转卖给客户则高达1500元至2800元不等,并给负责注射的工作人员每支提成500元。”一位整形美容专科医院医生透露,由于医疗美容在我国尚未发展成熟,主管部门监管执行力有限,部分经营机构缺乏自律以及消费者缺乏足够自我保护意识等原因,导致医疗美容行业鱼龙混杂,乱象频发。
有媒体和专家总结医美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无资质、超范围和炒概念。很多社会人员打着整容医师的旗号无证经营,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美容人员速成培训成新兴产业链,很多无证美容培训学校提供几天的速成培训。不少整形机构将一些简单手法包装成国外引进的新理念。还有业内人士爆料,更可怕的是耗材不正规,很多产品是没有任何资质的“黑货”,原材料有可能仅从医疗废料中提取。
原标题:七部门联手,全链条打击—— 医美行业迎来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