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杜甫笔下的锦官城,既是古代成都人津津乐道的昔日胜景,也是当代成都人念念在兹的今日愿景。随着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四个“十条”的重磅出台,成都人惊喜地发现,这个昔日胜景、今日愿景,完全有可能再次成为可触可感可见的美好现实。
成都自古是骚人迁客吟唱的温柔地、富贵乡。“少不入川”,说的其实不是“舍”,而是“难舍”。放眼当今创新创业洪流中,多少年轻的追梦人,都将成都视为第二故乡的首选。然而,在全国“大城市病”恶化、生态环境严峻的大背景下,这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难免也正经历或重或轻的阵痛。这次,成都下定决心,统筹施策、多措并举,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优美生态环境。
6月下旬,成都三天内连发四个文件,针对成都的环境短板,出台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四个“十条”共计47项措施。无论是“铁腕”、“重拳”的罕见提法,还是有粗有细的具体措施,以及节奏紧凑的推进部署,都可见成都加强环境保护、厚植生态优势的决心。一场空前的全域生态治理工程已拉开帷幕。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蓝图再美,核心在落实。落实之难,重点在聚力。在推进实施“三治一增”过程中,迫切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推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和氛围。
共商,就是说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成都出台的四个“十条”,内容看有粗有细,不少措施在落地前都还需要进一步的调研、论证和细化;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听取市民的意见,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把握好时机,统筹好策略。比如,四个“十条”出台后,热心的成都市民通过网络等渠道,踊跃提出了很多极有价值的建议,可见民间多智慧,高手在民间,把民间的力量调动起来,事情就成了一半。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每个市民彼此间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凡事有商有量,总能达成最大多数的共识。
共建,就是都参与、都出力,共同应对。成都的四个“十条”,是一个既开放、又闭合,既庞大冗杂,又具体而微的系统工程。其顺利推进的首要关键,就是要整合资源,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机制,统筹各方面力量推动形成治理合力。好比传动中的齿轮,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转不动或转起来不顺畅。事实上,每位市民既是环境破坏者,也是环境维护者。站在党委的角度,应当切切实实履行“一把手”责任;站在政府的角度,应当加强执行力,强化督查问责,逗硬奖惩;站在企业的角度,应当自觉履行环保法律责任、主体责任、社会责任,依法治污、控污、排污;站在个人的角度,应当自觉养成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比如河景虽美尽可远观,垃圾繁杂随手一分……总之,“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样一幅关乎民生、关乎发展的宏图巨制,必得合力描绘方可成功。
共享,评判的唯一标准就是市民的获得感。这既是工作导向,更是社会公平。“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是成都实施四个“十条”的目标。这一目标中,不仅蕴含着环境之美,还蕴含着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市民之美。这一目标中,不仅蕴含着自然生态的文明,还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文明。以人民为中心,“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就是政治的生态文明;发展为了民生,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协调同步进行,就是经济的生态文明;以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适应和建设现代文明,就是文化的生态文明;全民参与、全民环保,更是社会的生态文明。众美之积,获得感焉能不提升?
某种程度上讲,用“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来推进环境治理的四个“十条”,直接体现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能力,也体现了城市现代治理的能力。眼下,成都正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将政府治理、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将物质层面的利益协调与精神层面的共识凝聚结合起来,将“共商”的决策过程、“共建”的治理过程与“共享”的实现过程结合起来,推进四个“十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全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生态成都就能活现于世人眼前。
原标题:蓉平: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科学实施“三治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