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在三大空间谋划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

2017-07-05 07:23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冯奎

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已经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关键要靠产业支撑。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影响成都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因素有三个,即:“一带一路”所构建的开放发展空间、成渝城市群所构建的区域协同发展空间、成都市域所构建的产城镇融合发展空间。在上述三大空间格局下,如何谋划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定位及路径,是成都的大事、要事。

放大“一带一路”的产业提振作用

“一带一路”是重大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正在形成影响未来发展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传统意义上讲,成都是内陆地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在成都形成了战略交汇的大格局,这些方面也是要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的重要原因。

“一带一路”的开放格局,对成都产业的提振作用突出,应充分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多种发展效应:

一是前沿效应。“一带一路” 联结着东亚与欧洲,中间是广大的腹地。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成都从内陆腹地变为面向泛欧泛亚的开放前沿,成为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比目前公认的国家中心城市如京沪广深等,到法兰克福的时间要少2小时。前沿效应有重要的国际产业布局的意义。

二是门户效应。成都正在建设国际空港枢纽,未来将形成“一市两场”格局,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300万吨。成都国际铁路港远期设计吞吐能力达250万标箱、1900万吨散货,蓉欧班列已联接国内11座城市和欧洲、中亚腹地。在门户型交通枢纽的基础上,将可以产生门户产业与门户经济,成都产业的布局因此能够充分地利用西部、更好地服务西部。

三是总部效应。目前,已经有278家在蓉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未来,成都如能深入研判其全球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趋势,就可以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条招商,争取将更多驻蓉机构升级为区域总部、功能总部或研发总部。另一方面,藉由总部效应,成都也要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依托在蓉央企、外企,支持优势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加快“成都智造”“成都服务”走出去步伐。

四是平台效应。在“一带一路”合作推动下,中国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与国外机构及部门建立了一系列机制性、非机制性的联系。驻成都的领事馆和国际友城资源,在中西部的各类城市中都居领先优势。成都要进一步把国际平台搭在“一带一路”上,建立更多更好的境内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这既是成都产业发展之需,也是西部城市产业发展所需,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确立成都在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定位

城市群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未来,城市群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主体形态。成渝城市群交通区位优越、经济实力突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和重庆两市,优势条件有所不同。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与要求来看,成渝在经济发展方面有些定位可能相同,因为这些产业发展是满足成渝城市群发展的需要; 但立足长远,在一个城市群内的两个国家中心城市重庆与成都,在产业上必须充分进行差异化布局、特色化分工。就成都而言,应按《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及相关规划的要求,围绕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的性质定位,谋求产业定位发展。

具体地,在成渝城市群空间背景下,成都的产业发展定位应有“三块板”意识:

一是补短板。这块短板,就是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严重不足。一个特色定位的小城市可以没有制造业,但一个以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的特大城市不能跃过工业化的阶段,不能缺少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成都要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必须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加快工业化进程。近中期,成都要加快构建产业体系,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特别是要紧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发展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二是建长板。这块长板,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就是要面向成渝及成渝城市群内外其他城市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成都已有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扩大服务能力。成都科教资源富集、科研实力雄厚、创新能力不弱,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为深圳的4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深圳的26%。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机制缺乏活力。成都市应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要把高校科学研究所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战略性创新资源,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服务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标准联盟、行业协会,提升产业话语权和影响力。强化专业化、市场化、系统化服务,支持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业发展,培育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链;探索“高新技术服务超市”运营模式,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网络化和品牌化;打造数据中心、工业设计、行业认证、成果转移转化等高新技术服务公共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蓉集聚运用和转移转化。

三是树样板。这块样板,就是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全国以至全球树立起成都文化创意的标杆地位。当今世界已进入文化全球化时代,城市的竞争高度往往由城市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决定。杭州2016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达2541亿元,占GDP的21%,成都两项指标均不到其1/4。成都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础好、要素足。应大力提升文创的行业首位度、产业融合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力争2022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显著提升。要促进文创与国家中心城市各类目标产业的融合。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推动文创产业和制造业、信息科技、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开发实施一批兼具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的文创融合示范项目,构建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

推动成都市域空间的产城融合发展

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需要新型城市发展空间予以支持。经过多年发展,成都目前已形成较为明显的一二三圈层的城市空间。面向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要求,成都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推动实现全域成都的产城优化布局、产城融合发展、小镇产业提升。

一是产城优化布局。成都市一二三圈层国土开发强度已分别达到84.8%、35.1%、13.8%,一圈层核心区人口密度甚至达到1.4万人,而三圈层仍处于人口净流出阶段。园区生活配套不完善,宜居水平不高、生活品质不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短缺。一圈层吃不了,二圈层吃不好,三圈层吃不着这些现象已经出现。成都市应着眼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需要,改变单一核心的圈层城市结构,提高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发展网络化、多点支撑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以全域均衡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布局与提升。

二是产城融合发展。成都卫星城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初始阶段、起步阶段,现在正处于加快发展与逐步提升的新阶段。2013年编制的《成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将双流、温江、新(都)青(白江)、龙泉驿、郫县、新津、都江堰等一系列卫星城纳入规划,提出“独立成市”的发展要求。总体来看,成都卫星城强城强产的不多,弱产强城、弱城强产、低水平产城融合发展的占多数。在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诸多卫星城要向产城融合的高水平卫星城、新城转变,要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要发展一批产业发达、城市功能健全的“微中心”。

三是小镇产业提升。特色小镇产业小而强、功能小而优、体制小而活、形态小而美,是产业发展的新平台、区域创新的新空间。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建设发展,为特色小镇发展带来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同时,星光灿烂的特色小镇,使国家中心城市的宏大框架得以充实,显现出绵绵不绝的产业活力与吸引力。成都市在旅游休闲、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加工制造、文化创意、科技教育等方向,有条件也有必要规划建设一批地方根植性强、产业国际化水平高的产业特色小镇,发展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发展。

(作者: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研究员)

原标题:在三大空间谋划成都 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