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一篇论文奖1350万?川农大回应:团队奖金只有50万

2017-07-05 07:34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马兰

陈学伟(中)及其团队伙伴。

6月30日,四川农业大学官网上刊出一则题为《学校奖助陈学伟研究团队1350万》的消息,其中提到,学校对陈学伟和李伟滔的研究团队进行了表彰,发出共计1350万元的奖励和支持经费。

随后,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网络上也掀起了“一篇论文值不值1350万”的讨论。

7月3日,论文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在个人博客上发表《关于Cell论文学校奖助的那些事》,对“1350万”进行了解释。他写道:“作出负面评价的人,多半没有认真看奖励文件的内容,不加分析就开始评论。如果认真看了奖励文件,其实只有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

7月4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联系上川农大相关部门,了解到情况的确如李平在博客上所说。而李平个人也表示,科研工作不能推得太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网友对于奖助金的讨论可以理解,“但每个工作都有每个工作特点,以平常心对待。”

陈学伟研究员。

李伟滔副研究员。

事件回顾

论文登上权威杂志

团队获学校1350万奖助

6月29日,国际权威杂志《cell》在线发布了四川农业大学为通讯单位、陈学伟为通讯作者,李伟滔、硕士研究生朱紫薇、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Mawsheng Chern、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博士尹俊杰、硕士研究生杨超和冉莉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

6月30日,四川农业大学特地对水稻研究员陈学伟和副研究员李伟滔的课题组进行了表彰,并给予总额1350万元的团队条件建设和专项科研经费及个人奖助,以鼓励其在稻瘟病的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为防治稻瘟病提供的全新路径。

据了解,陈学伟和李伟滔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水稻天然变异位点——编码C2H2类转录因子的基因Bsr-d1的启动子,让水稻癌症防治路径从“服预防药式”变为“提高免疫水平式”。

“发现的这一位点是水稻本身存在的,不同于之前外在的导入变异。同时在这一变异位点提高水稻抗病性,对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没有明显影响。”陈学伟介绍,如果这项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不仅有效避免病源菌进化导致的作物抗病能力失效,而且还能有效减少农药使用,保护附近的生态。

这一研究上的突破,也是其团队论文能够登上《cell》杂志的原因。

校方回应

不是全部奖励个人

重在对今后科研的支持

关于川农大教授及其团队凭一篇论文获得1350万元奖助的新闻一出,立马引发网络热议。除了赞誉和感叹,更多的关注点则是在“1350万”上。“一篇论文何以得到这么多奖励?”“奖多了还是奖少了”则是讨论最多的问题。

对此,校方回应称,这1350万元里,重头是对项目今后研究的支持,并非如网上所说1350万元全部属个人奖励。“网友对这一点上有所误解。”

这1350万元具体包括哪些?由四川农业大学相关部门提供的《关于奖助陈学伟和李伟滔课题组的决定》可见,依据《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确认陈学伟和李伟滔作为第二层次人选,连续五年每人每年资助25万元,一次性特支后补助50万,共计300万元,其中可按不超过15%列支劳务费;列入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单列资助陈学伟和李伟滔团队条件建设费和专项科研经费每年200万,5年共计1000万元;依据《教职工奖励办法》,单列奖励论文作者50万元。

其中,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3月1日印发的《学科建设双支计划》中的第一大项“层次资助”下的“杰出人才”内明确: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Nature、Science或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被确认为第二层次人选,即杰出人才,因此陈、李二人符合条件。

同时,在《教职工奖励办法》中,也有“对在《Science》、《Nature》、《Cell》等影响因子超过30的国际公认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单列每篇奖励50万元”的说明。

至于每年拨给课题组200万的条件建设费和专项科研经费,校方也表示,这是围绕课题研究,保证每年实验室基础条件和科研设备条件,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正常运行的支持投入,“这属于对一流学科建设投入的范围中。”

对话

川农大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

科研工作不能推得太高

也不能看得太低俗

因为网上的热议以及一些负面声音的流出,7月3日,论文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在个人博客上发表《关于Cell论文学校奖助的那些事》,除了列出《关于奖助陈学伟和李伟滔课题组的决定》里的相关内容,李平也就网上的言论作出解释。

在博客中,李平写道,科学工作者不可能为获奖而去作研究,因为谁也预见不了科研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课题。

7月4日下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就网络上的一些评论与李平进行了对话。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网络上除了赞誉,也夹杂一些不好的声音,甚至质疑,对此您有何看法?

李平:

从事科学研究也是一种职业,既不能推得太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好像我们就不食人间烟火一样;但是也不能说我们是为了钱去做科研。因为每一种职业都有每一种职业的特点,不管怎样要遵循自己职业的规律。像我们科研,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也有可能一生碌碌无为。科研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艰辛,守得住清贫,还要接受得了可能一生无为的凄楚。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网上有网友拿科研人员的收入和明星的出场费相比,您作何感想?

李平:可以理解类似的言论。虽然你看到娱乐明星光鲜的表面,但在他们那个行业,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一线明星,大家都是通过努力去获得自己的成果。从全社会来看,任何职业间都没有可比性,应该尊重每一个通过诚实劳动获得的成果。

更何况,作为科学研究人员,我觉得我们已经很幸运了,因为在我们领域,还有很多还在默默耕耘不留名的科研人员。而我们的成果有幸获得了社会的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块领域。

网友声音

网友“推理小生”:凭什么一个戏子,千万年薪,难道做学问的就不能拿千万奖金,谁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

网友“星女”:有多少本事挣多少钱。

网友“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科研费用叫奖励吗,你直接说奖励五十万不就行了。

网友“宇lee一样”:川农大以他们为荣。

网友“千千红鹤”:当然值!科研经费!对得起工作者的努力和辛苦。

网友“安逸老顽童”:一篇cell绝对值5000万,而且你出五千万也不会有人帮你发,当然科学无价。

网友“夏虫”:一篇论文可以值1350万?只能说该科研成果很重要吧。

网友“厄榴莲”:对于科研人员的奖励应该越多越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晨

原标题:一篇论文奖1350万? 网友误会了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