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
每一步,都需精心布局、运筹帷幄。每一步,都需谋定后动、蹄疾步稳。每一步,都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为了走好这坚实的一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奔波调研的足迹,生动地镌刻于中华大地的山水之间,体察世情民意、触问基层所需。人们透过这一幕幕,读解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改革、带领国家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与奋斗情怀。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字幕】北京2014年9月5日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
【同期】习近平总书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它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
【解说词】
由前后两句话组成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首次围绕改革设立的宏大目标。这一次全会作出的决定,共启动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涉及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而《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同)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是中国共产党改革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
【同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
我们当时看到这个概念,我就是很振奋的。因为在我们的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直是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的问题。特别是过去20年全球化以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和范围越来越广,中国走市场化道路的改革发展,也是变成必然的趋势。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点,来定义市场化起到更关键的资源配置作用,我觉得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决策。
【解说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一次总宣示、总部署、总动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正用深入思考和丰富实践,作答着新一轮改革“全面”和“深化”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
强调“全面”,就是强调必须构建起丰富全面的改革目标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统领下,中央明确了各领域的分目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征凸显。
强调“全面”,就是强调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的重要性。各领域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它领域,同时也需要其它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唯有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开辟改革新局面。
强调“全面”,就是强调要构建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体现在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里,体现在改革的总体效应、总体效果里。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一比喻,生动诠释了全面深化改革其“深化”二字的含义。
强调“深化”,就是强调改革不能浮于表面,必须向纵深推进。必须在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再上层楼、再进一步、再深一层。
强调“深化”,就是强调要具备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改革越入纵深,各种矛盾问题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强调“深化”,就是强调改革者要敢于触碰深层利益,敢于改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动一些人的奶酪。改革者要敢闯敢试,能尽责,敢担当。
【同期】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改革先易后难,先吃肉后啃骨头。还有就是说你改革,早期改革的话我觉得比较容易一点,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穷,中国人所说的穷则思变,因为很穷,大家互相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是改革到后面的话,我觉得不是处于饥饿状态了,很多人已经吃饱了,甚至有的人吃胖了,他不想动了,那你怎么办呢?我们就通俗地说,有既得利益产生了。早期既得利益少,后来既得利益庞大了,那你要克服既得利益,怎么办呢?
【解说词】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改革面对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习近平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挂帅,再次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
中央成立这个小组,我们大家都觉得是非常有针对性,而且都寄很大的希望。因为我们改革越是进入深水区,到攻坚克难的阶段了,没有自上而下的推动,越来越难。
【解说词】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深改领导小组成立为标志,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弘巨幕,壮丽开启!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以问题为导向,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持久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能否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来,坚持“问题导向”是其鲜明特征。坚持问题导向,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让全面深化改革既形成统筹推进之势,又展现重点突破之力。在一些重大改革领域,中央既作出整体推进的部署,又选准重点,鲜明提出改革的先手棋是什么、当头炮打哪里。在一些复杂的改革难题面前,中央引导大家去准确判断问题的主与次、轻与重、急与缓,用符合实际情况、符合改革内在规律的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极大地提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针对性、突破性和有效性,增加了改革的深度、锐度和整体力度。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注重法治引领、强化制度创新的根本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一论断,鲜明定义了“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即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
【同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许安标
在改革进程中来完善法治,我们改革实践中有些制度、有些实践探索、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上升到法律层面,那么就是完善法治。同时改革也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这样就增强我们改革的这种权威性。
【解说词】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来,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衔接,始终是总书记论及改革时的“高频词”。而一大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制度改革,正在为我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基础。
以制度创新来推动改革,更能越过事物的表象,击中改革的要害,抓住改革的根本;更能使改革态势跃出局部,延展到全局;更能使改革力度穿透表面,抵达矛盾汇聚的深处和利益交错的枢纽。
以制度创新来推动改革,更能体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在改革的破与立之间,在此项改革与彼项改革之间,在改革与法治之间,构建起稳定的连接体系。
在法治引领下的制度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含量,让改革中的“破”更有分量,让改革中的“立”更加稳固。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注重顶层设计也注重基层探索,既抓方案出台也抓效果落地,彰显着睿智严谨的改革理念与务实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无论改革推进到什么阶段,人民首创精神都不能忽视”。
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二者有机结合。
俗话说,撼山易、治水难。曾经,“九龙治水、各管一段”。为破解分割管理这一老大难问题,近年来,我国多省市试点推行“河长制”,将河流水域由“河长们”分段管护、包片负责,河流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总结基层探索的成功经验,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河长”,从此遍及全国。
【同期】经济学家刘世锦
现在我们强调是要顶层设计,同时要有基层的实验,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作为顶层设计,我的理解就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就是指方向,第二就是要划底线。方向搞清楚了、底线划清楚了,剩下就是到底一种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是管用的,是符合实际的。这个还是要让我们各级地方政府、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人民群众大胆地去试。
【解说词】
全面深化改革改到深处,没有轻松愉快,没有现成答案,没有后退余地,没有徘徊理由。
如今,“改革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改革“金句”,人们早已耳熟能详。
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懒改、慢改、假改和不会改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要尽责担当,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做改革实干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亲自抓、带头干,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也不断围绕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开展改革督察,抓好改革试点等工作作出部署。
“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
美国诗人穆尔的这句话,常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及和引用。三年多来,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坚定不移抓改革举措的落准、落细、落实,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征。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宏大布局。“获得感”一词,诠释着改革永恒不变的价值底色。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这一论断,格外醒目。
许多国外媒体和政要也撰文写道:强调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服务人民,这是习近平一以贯之的民本情怀。
【字幕】美国2015年9月22日西雅图市欢迎宴会上的演讲
【同期】习近平总书记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子,我到那儿去当了农民,在那里度过了七年的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洞里,睡的是土炕,乡亲们的生活十分的困苦,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
原标题:时代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