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李劼人:方言写活老成都 友善助人传佳话

2017-08-21 07:31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北门外,有一条以成都历史文化名人——李劼人名字命名的劼人路,它把与之相交的一条马路分为菱窠东路和菱窠西路,而李劼人生活了20余年的故居——菱窠,就“隐身”在菱窠西路70号。记者昨日来到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成都市李劼人研究学会的专家向记者讲述了李劼人的名家故事。谈到李劼人的文学创作,成都市李劼人研究学会会长王嘉陵表示:“李劼人开创性地把四川方言融入文学创作,用摆龙门阵的说书风格描写成都风土人情,不仅记录下这座城市的独特印记,也体现了天府文化内涵中的创新创造。”此外,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研究员张志强还告诉记者,李劼人在成都热心资助文化团体和进步作家,“用行动诠释了天府文化友善公益的精神内涵。”

首创用四川方言创作白话小说

成都市李劼人研究学会会长王嘉陵告诉记者,1935年到1937年,李劼人发表了“大河小说三部曲”,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四川方言是一大亮点。李劼人是四川白话小说创作的第一人,其小说较多地使用四川方言词汇,具有开创性。成都市李劼人研究学会秘书长张义奇表示:“李劼人的创新,在于自觉用四川方言描写成都人和成都故事。”

谈及李劼人的文学创作,王嘉陵说:“四川方言中有不少词汇是从文言脱化而来,李劼人把四川方言巧妙地移植进文学创作,既充满韵味,又让人耳目一新。”王嘉陵向记者举例道,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是通过几个家庭内部人物的命运,反映天回镇乃至整个成都市的历史变迁,书中有一处描写一个狱吏对上级阳奉阴违,白天折磨革命人士,晚上却与他喝酒吃肉。“‘烧冷灶‘是四川袍哥的语言,指关心没权没势的人,李劼人把它用在这个狱吏身上,一针见血地揭穿了这些旧社会官僚见风使舵,两面都不愿得罪的内心。”

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笔下

自举家迁入菱窠后,李劼人一直在这里居住、创作、工作,长达20多年。成都为李劼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而李劼人也把他所钟情的成都写进了“大河三部曲”,用文字留下了这座城市的独特印记。从独具特色的婚丧嫁娶到日常生活起居,从大街小巷的建筑到变化万千的小吃,在李劼人的小说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巴蜀风情以及民俗特征的精细描写。巴金曾评价李劼人的作品:“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笔下。”

在小说《大波》中,作者全景式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夕,四川保路运动轰轰烈烈的历史场景,描绘出20世纪初四川城乡士农工商经典的生活画卷。“这部小说的故事就是从成都西御街的黄公馆开始,东大街、青石桥的商铺也在作品中有记录。贡院街、盐市口、暑袜街、走马街、学道街等街道均成为故事的发生地。”张义奇认为,这是一种对成都风貌、对城市记忆的真实还原。王嘉陵介绍说:“李劼人对川西平原民俗有深入研究,甚至连当时社会各官员顶戴的颜色、佩戴的珠子都了如指掌。李劼人曾向四川省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的2万多册藏书,其中大部分都是研究成都地方文化的古代典籍。”

资助生活困难的进步作家

作家是李劼人最为人熟知的身份,除了在文学上取得非凡成就外,李劼人还拥有多重身份,如翻译家、实业家、收藏家等,独特的人生经历让他交游广阔,他友善助人的故事更流传至今。

记者在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看到,一张珍藏的纸记录了李劼人“好人好事”的小故事。原来,这张纸是李劼人拟定的1948年6月至1949年4月底嘉乐纸厂(李劼人主持创办)资助教育单位、文化团体的经费清单,每月资助对象10个,每月共计1520万元。纸张上面,树德中学等受资助的中小学名字一一在列。

张志强说,李劼人是那个时代中国并不多见的实业家,从抗战爆发直至解放初,李劼人一直是嘉乐纸厂的董事长。嘉乐纸厂将西方先进造纸技术引进到四川,产品满足了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四川新闻用纸和教科书用纸需求。纸厂部分利润用于支持地下党主持的抗敌文协及其刊物《笔阵》的经费开支。作为企业家,李劼人还曾资助当年客居成都的一些生活困难的进步作家,如张天翼、陈白尘等人,一时传为佳话。“即使在自身都难以维持温饱的情况下,李劼人仍坚持帮助其他人,用行动诠释了天府文化友善公益的精神内涵。”张志强说。

郭林佳 本报记者 李雪艳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