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明堂于侃:打造一片土壤让文创的种子生长

2017-09-29 07:21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9月21日,明堂创意工作区创始人于侃接受采访 成都商报摄影记者 张直

这几年在成都, 文创产业成为一件“挣钱的事”

在于侃看来,成都的文创产业在这几年经历了最大力度的推广。这意味着,文创产业,也成为一件“挣钱的事情”。

“以前都是我到处去找项目,而现在是项目不断来找到我。”目前,已有音乐、影像、设计、策划、动漫、画廊等30余家实体企业入驻明堂,参与合作小微文创团体及项目有600多个。明堂二期初步定在下月底开业。

在成都,明堂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它所在的奎星楼街是老皇城最市井的存在,2013年文创工作区明堂在这里扎根,而后随着几家馆子的诞生,奎星楼逐渐长成了网红美食街。这样市井、文创和街边美食的共生,居然也非常和谐。

“你经常可以看到开着玛莎拉蒂的人,来了奎星楼街,也坐在街边边上吃串串。这就是成都别具一格的市井文化。”明堂创始人于侃调侃道,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艺术家、手作匠人在明堂穿梭,思考、创造、忙碌。历经4年发展,明堂每年不仅聚集、孵化200多个项目,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里实现了非常和谐的“社区营造”。

老房子新生 成孵化创意的暖房

谈到打造明堂的初衷,于侃表示,做了多年室内设计后,他敏锐地意识到,内容经济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不少电影都能票房大卖,背后的原因正是人们对于这方面的需求在提升。”

奎星楼55号走进了他的视野,它原本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社会大学,德国风格的老房子,闲置多年。“当时很流行把老工厂改成文创园区,比如北京的798。”于侃正是看上了这栋楼在市井间遗世独立的味道,干了20多年室内设计师的他给了老房子新的生机。手艺木工房、画廊、咖啡厅、艺展走廊等等,一间间教室成为了一个个孵化细胞的暖房。原本老旧的房子,在创意理念的指引下,换了一副容颜,成为年轻创意人施展才华的乐园。由原来一楼大讲堂改成的咖啡厅现在已是一个办公集群,100元的咖啡月票、20元可以无限续杯的美式咖啡,近乎公益的行为都是为了让创业者在这里工作没有“心理负担”。

不但艺术家们来了,社区里一些老人小孩也被吸引到明堂来看稀奇,“明堂所有的空间都是不关门的,没有围墙和大门,可以让人随意参观。所以很欢迎小孩子在我们的艺术走廊、画廊穿梭,让他们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明堂和社区相处一直很融洽,这里举办了三届青羊区艺术节。

从我找项目 到项目不断来找我

“以前都是我到处去找项目,而现在是项目不断来找到我。”于侃大谈明堂带给自己的改变。目前,已有音乐、影像、设计、策划、动漫、画廊等30余家实体企业入驻明堂,参与合作小微文创团体及项目有600多个。而几年前,于侃跑一年才能接触20多个项目。

明堂二期初步定在下月底开业,现在基本所有的工作室都已经被预定。“地址离这里不远,在长顺街。”于侃仍然选择了市井生活氛围浓的地方。明堂二期专门设计了项目路演大厅,为文创融资搭建平台。

于侃表示,明堂只是一个小小的艺术肌体,“只有当城市的艺术空间变得普遍,当看画展、看小话剧、看艺术展如同家常便饭,才是艺术真的融入城市生活了。一个城市需要很多的艺术空间,并让它们落地生根,比如一个区两三个,常态化。”

“明堂这几年越来越成型。”在于侃看来,成都的文创产业在这几年经历了最大力度的推广。这意味着,文创产业,也成为一件“挣钱的事情”。

于侃认为,成都可以引入大学、运营机构等更多专业类机构,推动文创产业的发展。文创产业需要的不是“被打造”,而是一片可以让各类种子生长的土壤。

成都商报记者 胡敏娟

实习记者 邹悦

原标题:明堂于侃:打造一片土壤让文创的种子生长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