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
把有价值的老房子都拆掉
成都会很单调
1992年,集中了上百位四川大学教授参与的300万字《成都大词典》开编,谭楷作为第一副主编,参加了这一浩繁的文化工程。在开编的盛会上,老一辈文史专家说到被拆除的皇城明远楼、致公堂时的表情,给谭楷留下深刻印象。
“我当时对老房子还没什么接触。”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谭楷,曾长时间在科幻世界杂志社任职。编辑《成都大词典》的这三年,使谭楷对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保护历史建筑的兴趣。
他的观察是,由于多年来城市建设和房地产的飞速发展,成都许多老街区、老房子渐进消失,幸存者又面临周边环境改变、生存状况恶化的局面,成都“老房子”的现状堪忧。
谭楷以万里桥为例。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该桥因此而得名。它既是古代成都水陆交通的一个重要起点站,也是一大名胜古迹,没想到在上世纪90年代被完全拆除。
“我们当年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做得不够好,落后上海20年,落后杭州10年。”谭楷说,印第安人有句古话: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老房子就是一个城市的魂魄,保留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如果成都市没有杜甫草堂,没有华西坝,把有价值的老房子都拆掉了,那么成都会很单调,成为一座毫无特色的城市。”
起步
成都成立保护办公室
对历史建筑展开搜寻研究
2011年初始,成都市房管局成立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邀集各方专家参与清理、走访成都主城区的历史建筑。谭楷也作为专家受聘于保护办,对成都的历史建筑展开搜寻和研究。
“一说到老房子,我就很有劲,每天骑着车在街面上到处转。”他发现,成都“两江相抱,三城相重”的古城格局虽然基本保留,但1982年成都作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时所指认的历史建筑已部分消失,“有的只剩下一面墙。”他伤心得睡不着觉,感觉成都的历史在“消失”。
在调查中,他也发现了一些东西。如在成都人民南路三段和小天竺街交叉口,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谭楷进一步调查发现,这里竟然曾是保存和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命脉的圣地,数十年前,闻宥、吕叔湘等大学者曾在这座楼中居住、工作,连著名汉学家马悦然的中文名也是在这里取的。
“当时这座楼都被打围要拆掉了。”谭楷很震惊,连夜给市上相关部门写信,这封信后来还发表在一本杂志上。在众多专家的呼吁下,这栋老房子给保留下来,如今已被作为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经过半年的清理、走访,谭楷和专家组其他成员共发现110余处历史建筑“养在深闺人未识”。
记录
述说着一段历史悠久、
底蕴丰厚的天府文化
今年8月中旬,成都市政府公布新一批包括锦江宾馆、原华西协合大学校长楼等的11处历史建筑。这已是成都发布的第八批名录,累计已有78处历史建筑,基本上都是保护办工作人员和专家组一个个踏勘而来。
“2013年我们接到消息,说是在北门解放路上有一家叫红灯笼的公馆。”谭楷和其他专家一道去看,发现是公馆没错,但红灯笼是一家火锅店的名字。这座近85年的280平米老宅子,建于1929年,做过皮鞋厂,办过火锅店,开过茶馆,几经流转,见证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变迁。它继承了川西民居的建筑特点,又融入了部分西方建筑符号。
他们进一步踏勘发现,这栋楼的主人原来是一个“粪霸”。一介粪霸也能买公馆?原来,当时的成都尚未建立起城市排污系统,城市居民的排出物只能靠人工挑出城统一处理,而乡下农民也需要肥料。靠此营生发家致富的人,就成了老百姓口中的“粪霸”。
“梳理这些老房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谭楷说,既有代表“茶文化”的观音阁老茶馆、鹤鸣茶社,也有展现成都包容气度的“移民文化”代表广东会馆、谢家大院,还有古代“廉政文化”的代表杨氏宗祠……这些斑驳陆离的青砖灰瓦、高大厚重的深色木门,述说着一段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天府文化。
保护
保护工作在全国
已逐步处于前列
位于青羊区九思巷的冯家大院,是民国时期29军军长田颂尧岳母的住所,于2013年被列入成都市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不料在2016年3月,大院的一户主人李女士不顾劝阻,将中堂的6扇雕花镂空木门拆下。
“冯家大院是典型的川西民居院子,且保存较完整,在成都市中心少见。”谭楷闻此消息,痛心不已,当即给媒体打电话反映。在他看来,近年来成都市虽然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如2014年正式出台《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但是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涉及抢救保护、修缮利用等,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立法层级。
今年7月,成都市进一步发布《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并成立“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委员会”,明确规定历史建筑所有权人应当承担保护责任,建立了“抢救性”的保护制度,确保它们在城市建设中不被毁坏,增强公民的保护意识,引导全民重视与参与,也弥补了长期以来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上地方性法规的空白。
经过这些年在立法、修缮、利用和抢救等方面的工作,成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已逐步处于全国前列。谭楷认为,对于“老房子”的保护,还可以给全民一个示范作用。“因为人们发现老房子的历史文化价值后,会自觉地爱惜他们居住的地方,使各种文化和美的东西传承下来,留住城市的根,为这座城市留下优秀的文化遗产。”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图由谭楷提供
原标题:谭楷:留住“老房子”守住成都城市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