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让教育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2)

2017-10-07 07:54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教师队伍建设

为优质均衡扎下根基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教育发展补齐硬件只是开始,教育均衡的核心应该是促进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提升教育质量,师资力量是关键。

在探索之路上,成都不但有以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等创新举措,更是不断强化教育要素投入保障,完善了教育公用经费制度,推进建立财政投入向教育重点领域倾斜的适时调整机制,提高农村薄弱学校保障水平,积极健全教师收入持续增长机制,统筹推进教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近年来,成都还将目光聚焦在了乡村教师的发展,发布实施《成都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2015—2020年)》。

去年起,除健全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外,各区(市)县还根据教师编制及教学需要制定了计划。其中,彭州计划到2020年前,每年补充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不低于100人。简阳近5年每年计划补充音体美教师50名,每年引进不低于80名中高级职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到乡村学校工作,优化乡村教师队伍职称及学历结构。同时,成都还推出“微师培”项目,加大选派乡村骨干教师出国(境)培训工作力度,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的浓厚氛围。

随着政策的落实落地不断深入,乡村教师发展的矛盾问题开始有了缓解的良好趋势,为进一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均衡打下基础。

典型点位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什么是好的教育呢?简单的传授知识显然不是,好的教育应该是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激发其进行自我教育。但成都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则利用评价标准创新与细化,让学校不再只看成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出彩”。

完善指标、研发工具、多维评价……2013年12月,成都获批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随即便围绕“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总体目标开启了探索之路,将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的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细化为31个三级指标,并全部落地,每年形成报告。

这一报告打破传统以成绩定学校好坏的模式,而是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5个方面综合评价,为学校发展开出以数据为支撑的“检验单”,让各区(市)县学校方便对症下药。

如今,新津已把评价指标考核写进文件,要求与校长甚至老师绩效挂钩,倒逼学校不再只关注学生成绩,而是要把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让孩子全面发展。双流区则聚焦评价反馈,因地制宜地促发展,比如,东升小学采取“重视过程、多元开放、家校携手”的评价推进方式,探索“综合学科全员普测+随机抽测”的多元评价,实施“学科1+x评价模式”、“阳光少年”评选、“家长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得到家长社会高度认可。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创新构建并实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开发出实施以培育健全人格为核心的德育课程,推进学校德育的课程化、序列化、活动化,着力每项活动都渗透着学生人格教育。

日前,“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现场交流会”在成都召开,成都的实践经验不但获得教育部“点赞”,也让其他实验区大开眼界。

搭建“成都数字学校” 让优质资源走出“围墙”

石室联中的语文老师怎样品析《临渊明道》?第三幼儿园的园长谈如何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七中老师教的数学思想是什么……“成都数字学校” 整合了成都名校名师优质教育资源,让成都名师集中搞“直播”,无缝衔接的课堂教学让优质资源走出“围墙”,覆盖成都全域。

从主要学科语数外,到各年级的衔接教育问题,成都名师们都定时直播开课。与以往的上传课堂视频资料不同,老师直播时会与学生实时互动,及时讲解学生不懂的内容,构建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的环境,让成都每一位中小学生都能自由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目前,成都数字学校签约了包括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龙江路小学、成都石室联合中学、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都七中、树德中学、石室中学等20多所名校的核心优秀教师,涵盖了中小学主要科目。学校自上线以来,累计注册用户已超过35万。

“教育信息化”这双无形的手,借助“互联网”将触角伸向一切需要的角落。区域名校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搭上“信息高速公路”的快车道走向更远,形成一条解决教育资源均衡问题的有效途径。平台的优质资源不仅传达给了学生,还传递给老师,如今,平台激发了各级教研机构、教研员、优秀一线教师对国家教材内容进行资源设计和开发的积极性,辅助中小学教师开展常态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助推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

首创“常青树计划” 反哺乡村“幼苗”助发展

“我希望你们能破格录取我,让我到区(市)县教书,不发工资都行!”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退休数学教师刘老师正隔着半米高的办事窗口喊着说,而这种情况对于市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大厅的工作人员来说已不奇怪。这还要从如今成都退休教师圈日渐流行的“常青树——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计划”(以下简称“常青树计划”)说起。

几年前,成都开全国先河,以财政补贴方式每年计划招募约50名退休教师到区(市)县兴教,聘期一年。截至目前,已有205位“老顽童”持续接力,奔走于山村、田野,穿行于农村学校之间。越来越多退休后仍在教育岗位上散发余热的银发老师们,选择在一线默默哺育农村学校里正在成长的“幼苗”,成为支撑起乡村教育的“常青树”。

这些“常青树”往往扎根崇州、都江堰等地,指导当地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等工作,发挥师德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当地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助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深入课堂、跟踪指导、教学诊断、专题讲座……“常青树”们反哺方式多样,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进步快。崇州学监余业果向当地教育局建议组建崇州市级名师工作室获得批准,余老师就领衔组建了24个名师工作室,担任专家顾问,对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此外其“学监点评时间”、“学监点评栏目”等建议,让青年教师受益匪浅。经他牵线搭桥,促成了四川外国语学院成都分院与崇州市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协议,使高校与地方基础教育进一步深度合作。目前,崇州市有51.3%的英语教师在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完成了免费培训,有52名英语骨干教师进入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研究生班就读。

“常青树”聚木成林,教育均衡不只在硬件。如今,一批又一批的“常青树”教师在设岗学校,培育出了一届又一届助推当地教育发展的优秀“种子”,让优质教育在偏远地区真正的“生根发芽”。

心语心愿

做好“四有”引路人 培育助推城市发展的人才

“近30年的教育生涯里,我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普通乡村学校工作,感受到党委政府对教师成长的关心与关爱很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关心关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谈起乡村教师,崇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杨华智感慨万千。

“2015年成都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咱们乡村教师也可以享受乡镇工作补贴了,乡村学校教师待遇提高,老师们能更安心从教、潜心育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显著增强。”他自豪地说,2015年被评为成都市特级校长时,自己的教师团队中就有20余位优秀教师被评为崇州市骨干教师、崇州市教学名师、成都市学科教学带头人。

“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未来我将继续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提升师德修养与专业水准,做一个合格‘四有’引路人,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培育出更多能为成都建设贡献力量的人才。” 杨华智说。

共享教育惠民“红包” 百姓获得感更强

“孙儿马上到念幼儿园的年龄,之前一直担心没地儿念,不过现在好啦,听说家门口马上要建一个幼儿园,还是公办的呢!”家住金牛区的孙怡杏奶奶这些日子心情不错。原来,今年上半年已开工建设159所幼儿园,其中建成的67所里面就有她孙子之后可以就读的幼儿园,她终于不用成天为了孙子上学而发愁了。

十八大以来,成都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力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达99.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9%,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9.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7.0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中职就业率达96.4%,69.9%的学生进入规模企业就业。如今,全市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学位覆盖率已达85.9%,“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生比例也有所下降,“就近入学”成为义务教育新常态。

教育“红包”不断发放,市民获得感持续增强。成都今年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中心城区公益性幼儿园招生计划14755个,同比增加2500个。家住锦江区董明维的二女儿也不用担心没幼儿园读了:“好的政策,落实是关键。我相信只要相关部门按照政策狠抓落实,好政策就能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政策的利好就能转化为公众之福、百姓之利!”

本报记者 赵子君 摄影 吕甲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