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精准扶贫,如何长效增收?

2017-10-14 07:48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res04_attpic_brief

要在青稞地里浇上水泥铺路、搭棚子种菜,康定市呷巴乡铁索村的村民原本是不同意的,“种的菜卖不出去怎么办?”“地里铺成水泥路,等你们走了,我们还怎么种青稞?”都江堰市援藏工作队进驻康定市呷巴乡铁索村,组建蔬菜基地之初,村民们觉得不靠谱,等援藏队走了,谁来种地?

特色产业扶贫是带动农民增收的突破口,输血与造血结合的扶贫模式,重点是带不走、打不散的长效机制,扶贫项目变增收项目。

“带不走”的现代农业技术

在9月的高原,还能吃到新鲜的草莓,纯甜,这得益于,都江堰市援建康定市呷巴乡铁索村,打造300亩高原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其中50亩大棚蔬菜,种植着辣椒、豇豆、番茄等蔬菜,还有进入采摘尾声的新鲜草莓。在高原上种植大棚蔬菜,在康定市,还是第一次。

“第一次在高原上搭大棚,能不能成功,一开始也没有信心。”都江堰市援藏工作队成员、高原有机蔬菜示范基地项目负责人王旭告诉记者,但如果成功,对提高当地农牧民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扶贫示范项目的信任度,发展农业产业、注入扶贫攻坚新鲜血液,至关重要。援藏前,王旭任职都江堰农林局种植科科长,专业对口,负责蔬菜基地后,他常常拉着农业公司的种植专家,泡在基地里,研究高原蔬菜种植技术。直到5月种植下的蔬菜数月后成功进入采摘期,第一个月,蔬菜的销售额就达到30万元。这下,村民们可长了见识,对大棚蔬菜赞不绝口。

“一开始,大棚里拉线锄沟种菜,村民都觉得是多此一举,说怎么种下去反正都会长。”王旭说,引进农业公司在高原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是改变当地农牧民传统的种植观念,学习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种植技术。

无独有偶,丹巴县半扇门乡团结村的蔬菜基地,农牧民们一开始,也不理解,这开满枝头的番茄花为什么要掐掉一部分?长势良好的小番茄为啥每个枝头只能留5个?但在看到个头均匀的番茄卖了个好价钱后,这才知道,专业化种植,可比随意播种高产多了。道孚县的大葱种植基地、油菜基地,让村民学会种植技术,也是引进高原的农业公司的责任之一。

“靠土地流转、在基地务工,解决不了长久的问题。”都江堰市援藏干部兰天雪说,让当地农户学会技术,变输血为造血,才是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今年,援藏工作队要在铁索村培养30个技术骨干。见到大棚蔬菜的成效,隔壁村的村委会也派人来学习,明年计划建设20亩大棚试点。

包含50亩大棚的300亩高原有机蔬菜基地,将被打造成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展示推介管理新模式的窗口、教育培训农业新人才的学校、促进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多功能综合体。

集体经济入股分红

增强脱贫致富能动性

救济式扶贫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产业扶贫是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增强造血功能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增强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都江堰市援藏工作队引进农业公司,在康定市注册三千三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入股分红的模式,将都江堰对口支援投资建设的50亩蔬菜大棚和500平方米藏香猪养殖小区,作为村集体经济入股公司,由公司负责运营管理,村民到基地务工并学习种养技术,每年,公司向铁索村集体保底分红17万元。这是村民发展农业产业的底气。

引进康定达折渚生态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采取订单农业模式,由公司提供种子,种植标准以及技术培训,农户自行种植,收获后,有公司按照市场价收购,按最低每亩销售500元计算,每年1000亩青稞将为农民增收至少50万元。

集体经济,抱团取暖,既能提高发展动力,也能降低失败风险。小金县日尔乡董马藏寨,村集体成立旅游专合社,制定乡村民宿旅游发展规范,制定统一管理方案、统一价格,杜绝“坐地起价”等破坏乡村旅游发展前景的不良现象。

原标题:精准扶贫,如何长效增收?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