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从贫困户到家庭养牛大户 宜宾“苗乡牛仔”成长记

2017-10-24 07:08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刘江夫妻俩尽心经营养牛场。

刘江学习养殖技术。

精准扶贫

三年前,他靠打零工为生,是村里知名的贫困户。

三年后,他荣获2017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10月18日早上八点过,在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宜宾市兴文县县城,苗族同胞刘江便赶到自己的哥哥家,打开电视守候着十九大的开幕直播。“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作如此表述时,他已是激动万分。

10月13日,在广元召开的四川省2017年脱贫攻坚奖表彰暨社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公布了全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4个奖项获得者名单,“苗乡牛仔”刘江作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的十人之一获得表彰。

从一名贫困户到苗乡响当当的“牛仔”、兴文县上峰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峰岩村养牛产业致富带头人,“脱贫”二字对于30岁的刘江来说,意义巨大。

m_e8db6036440ba841bd3778f0e5992e5d

A

起点精准 扶贫养牛点燃脱贫希望

10月19日下午两点,当记者来到峰岩村刘江家时,他正和妻子王晶晶在地里种菜。“等到冬天时,这些菜就可以拿来喂牛了。”就在菜地里,刘江和记者聊起了他脱贫的点点滴滴。

兴文县峰岩村有千余人口,苗族同胞超过92%,是兴文最大的苗族聚居村。村子周围除了山还是山,以前去乡里办事,用当地老乡的话说,得翻3座大山走20多公里的羊肠小道。但过去几年,兴文县的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江的家也在这巨变中,由曾经的艰难度日变成了现在的幸福甜蜜,而这当中,精准扶贫政策功不可没。

2014年,家中连遭不幸,在外务工的刘江不得已回到家乡,靠四处打零工维生,除去家庭开支,所剩无几,成了村里知名的贫困户。“何日能还清债务,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这样的情况下,不甘心就此贫困的年轻人刘江,常常在想自己应该怎样找到出路。

“绝望中,是精准扶贫给我带来了希望。”2015年,精准扶贫在当地落实,刘江家里有了帮扶责任人,而村里有了驻村工作队。当时,第一书记罗剑秋上门鼓励他,国家对精准扶贫对象有许多优惠政策。“你在牛场打过工,我们村又适合养牛,我觉得你可以喂几条牛,肯定来钱!”罗剑秋的一席话,像给刘江打了一剂强心针。

只能苦干,不能苦熬。彼时,刘江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贷款养牛。“找到村主任担保贷了五万元,借了一万元的周转金,我就开始养牛。”2015年9月,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喂了8头牛,成立了刘江家庭养牛场。就这样,刘江的脱贫希望被点燃。

B

挫折缺乏 经验挫败急出“牛脾气”

“前段时间卖了十余头牛,现在牛场里只有三十多头了。等过段时间空点,我又去云南买一批牛崽回来喂。”如今,刘江的生态养牛场内,牛的长势很好,刘江和妻子满是憧憬。看到现在牛儿肥壮,但却很少人知道,刘江刚开始养出的牛,也曾黄皮寡瘦。

当时,缺乏养牛知识的刘江尽管对那8条从云南买来的牛细致照顾,也曾满怀信心地想在短时间内把债务还掉,“可事与愿违,那8条买来时油光水滑的牛儿,不但像我一样不长个子,三个月后还都变得黄皮寡瘦的了。好几次,因为酒糟喂多了差点死掉。受到打击后,就想着不做了,觉得自己不适合养牛。”刘江回忆起当初的情形,连连摇头感叹。

旧债未还,又添新债。刘江眼急得只能去找村干部,并火气冲天地对第一书记发了一通“牛脾气”。看到刘江的情况,几天后,峰岩村负责人请来了“中国十大杰出兽医”尹华江,开办了养牛培训班,教他如何选牛、喂牛,如何为牛看病打针,解决了很多养牛方面的技术难题。与此同时,刘江还从网上买来了养牛方面的专业书籍,专心研读以对症下药……很快,刘江自己也成为了四里八乡的养牛“小专家”。半年下来,家庭养牛场也有了近两万元的利润。

刘江与妻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空闲时,刘江也去地里帮妻子割菜。

原标题:从贫困户到家庭养牛大户 宜宾“苗乡牛仔”成长记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