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外记者积极采访报道。本报记者 史家民摄
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了多场记者招待会。这是中外记者在聚精会神听取会议内容。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外记者在提问。本报记者 雷 声摄
这是一次举世瞩目的大会——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与2300多位党代表和特邀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这是一场全球媒体的盛会——超过3000名中外记者齐聚北京,向世界报道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讲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述新时代中国人的故事。
过去的一周多,中国进入“十九大时间”,北京成为全球舆论的强磁场,也成为全球媒体的竞技场。
创新,是十九大的鲜明特征。最重要的标志在于,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是最富创新精神的党。
创新,是十九大报道的鲜明特色。“党代表通道”“十九大时光”“新闻人的新闻”……创新的思路,全新的设计,求新的安排,不仅给中外记者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报道内容,也展现了大会的开放姿态和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自信。
以解读十九大报告为引领,紧紧围绕十九大主题,全球媒体记者各展所长,各显神通。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一段段音视频,通过报纸版面,通过广播电视,通过手机屏幕,迅速传遍中国,传向世界。
“我们看到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共产党,看到了一个昂扬奋进的中国。”透过全球化、全媒体、全方位的传播,世界各地的人们形成了这样的高度认同。
新气象——
更开放透明 更从容自信
大会开幕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进行多语种电视广播直播;
3068名中外记者报名申请采访报道十九大,其中港澳台记者和外国记者1818名,创历次党代会新高;
34个代表团开放日活动,现场采访的中外记者累计3000多人次,各代表团均留出半小时以上时间与记者互动,多个代表团与记者互动时间超过1小时,创历次党代会之最;
大会期间组织6场记者招待会和8场集体采访,分别比十八大增加50%和100%,首次在大会闭幕后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
在人民大会堂新设“党代表通道”,遴选60位党代表,分3批次接受中外记者采访;
组织“十九大时光”专题报道,一大批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记者分赴各地,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度十九大时光,会内会外紧密互动,党心民意同频共振;
开展跨境连线采访,新增对参与十九大报告译校工作的9位外籍专家的采访报道;
200多名中央媒体外籍雇员参加报道,会后还将举办国际性论坛、智库交流等活动;
首次推出党代会微信公众号,粉丝很快增加到56万多……
一系列的“最多”“新高”“首次”,反映出对新的传播规律和舆论格局的深刻把握,反映出大会的开放透明,也反映出执政党的从容自信。
10月17日,十九大开幕前一天,大会新闻发言人庹震亮相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从会议日程到代表选举工作,从十九大报告的起草过程到党章修改工作,他主动回应媒体关切,把超过一半的提问机会留给了迫切希望了解大会的港澳台记者和外国记者。
真诚坦率、侃侃而谈,不“打太极”、不绕弯子、不避矛盾——无论是“党代表通道”还是记者招待会,无论是个别采访还是集体采访,党代表都留给中外记者这样的印象。“有料,有味,有用”,这是中外记者的共同感受。
10月20日,“文化发展开创新局面”集体采访临近尾声时,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代表站起身,即兴演唱《铡美案》经典唱段,把集体采访的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不少外媒记者表示,透过这个小花絮,“可以明显感觉到一种昂扬和自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说,要了解中国,首先要了解中国共产党。走上“党代表通道”的代表大多来自基层一线,由他们向中外媒体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的关切,越来越善于沟通、越来越开放自信。
原标题:讲述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