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30岁啦!

2017-11-06 08:02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QQ图片20171106080058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30岁啦!

来自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消息:2017年是该基地建立30周年。30年,一代一代的熊猫基地人,脚踏实地——1987年建立迄今,从最初抢救留下的6只病、饿大熊猫,发展到目前数量达184只的全球最大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并帮助兄弟单位繁殖成活24只大熊猫。

采访中,经常遇到国际友人这样评价:大熊猫已经成为成都对外的一张城市名片,在全球大熊猫保护领域,树立了一个熊猫保护的时代坐标——而熊猫基地则是这张名片的载体!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繁育、训练并最终野放圈养大熊猫,延续物种让其与人类共存!”该基地主任张志和接受采访时,这样表达对今后的漫漫科研求索路的信心。

QQ图片20171106080050

启动建设

在熊猫基地,1岁左右的大熊猫,毛茸茸的像一个足球,在草地上摔跤、打滚,在栖架上攀爬。两只,三只,四只,越多越热闹,越多越疯狂。有的比赛爬树,你拉我扯,争先恐后;有的独占高枝,那副可掬憨态,叫人忍俊不禁,惹人怜爱。

玩累了,歇口气。坐下来,抓根竹子,摘几片嫩叶,或是顺手扯一把青草,捡一节枯枝,放到嘴里,装模作样地嚼嚼……这是它们学妈妈的样子,自娱自乐,逗你玩——难怪游人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熊猫产房的活动场边驻足最久,不时听到开怀大笑声。这笑声,发自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人们的内心,发自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游客……

但是,你很难想象,时光倒退30年——在熊猫基地建设之前,这片土地的模样:

据介绍,熊猫基地坐落的斧头山,在建设熊猫基地之前,是成都北郊一片浅丘,满山石谷子地夹杂着贫瘠的农田,稀疏的苗圃,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机耕路与市区相通。从动物园到斧头山基地,大客车一路颠簸,把前来朝贺的动物学界的专家们颠得晕头转向。

1987年3 月15日,白发皤然的成都市市长胡懋洲来到斧头山,挥锄为大熊猫繁育基地奠基。根据当时的规划,一期工程80亩土地,以园林局白莲池苗圃为基础;二期工程560亩土地,有一大半是从农民手中征得的。

据当年曾经参加过熊猫基地建设的李绍昌介绍,建设之初,每个人都是骑自行车上班。山路曲折,天晴一把刀,下雨一泡糟,十分难走。生活是清苦的,十几个人轮流下厨煮饭。想“打牙祭”,只能到附近“幺店子”去切一碗猪头肉。

就这样,一边盖房子,一边栽树子。琴丝竹、观音竹首先成为“旺族”。常绿阔叶树紧跟其后,绿色的波涛一步步漫上了山头。

这不是成都的基地,这是全中国、全世界的熊猫基地——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一期工程,奇迹般地一年内完成。

QQ图片20171106080105

艰难奋进

2006年9月14日,熊猫基地对外宣布,一个多月前出生的体重仅有51克的“袖珍”大熊猫幼仔目前已经脱离危险期,体重增至1289克,成为全球人工圈养大熊猫中,成活的出生时体重最轻的一只。

据了解,破解大熊猫饲养过程中的“三难”——“怀孕难、育幼难、成活难”,成为大熊猫保护科研历史上不得不说的一个关键历程。这跟大熊猫营养、饲养和管理三方面的创新性改革分不开——作为破解大熊猫保护繁殖三难之一“育幼难”的重要贡献者之一王成东这样介绍,“其中蕴含着众多熊猫繁育领域科研人员巨大的付出!”

据王成东介绍,首先是模拟野生食物,目前成都熊猫基地的大熊猫采食的食物95%都是竹子,更接近野生熊猫的食谱,而且精饲料配方还取消了动物性蛋白。另外,定期“体检”、掌握其健康状况,对圈养的大熊猫来说非常重要。

据熊猫基地主任张志和介绍,在熊猫基地30年奋斗过程中,通过熊猫基地两代人的艰辛努力,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被接连攻破:

人工采精、授精和内分泌研究技术的突破,揭开大熊猫人工辅助繁殖育幼技术的奥秘,创新性的技术成为大熊猫迁地种群稳定增长的核心与关键;大熊猫出血性肠炎、营养不良综合征、轮状病毒病和寄生虫感染等疾病防治技术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威胁大熊猫种群安全的疾病难题;大熊猫微卫星技术的建立则解决了大熊猫亲子鉴定和遗传管理技术难题;而饲养管理和营养方面的研究和成果应用成为成都大熊猫种群保持健康和活力的根本技术保障……

勇担责任

公众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据张志和介绍,早在2000年,基地在国内率先组建专门教育部门,探索出了一套以濒危物种保护为特色的生态保护教育新模式。“目的就是对全世界的青少年开展大熊猫保护教育,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大熊猫保护事业中来。”

据了解,熊猫基地的公众教育部门以知识、情感、行为渐进式保护教育为目标,深入城市社区、大中小学、幼儿园和农村,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保护教育项目,成为我国传播生态保护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面旗帜。

目前,基地与众多国家和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网络,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

讲好大熊猫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熊猫基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又一重要责任。据张志和介绍,近十年来,基地团队虚心学习并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与传播的先锋理念,开创性地引进了各类文创合作模式,潜心探索和创新各类大熊猫文化的推广模式与途径,发展出自成一体的大熊猫文化体系,为大熊猫文化的弘扬和大熊猫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则是促进公众教育、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反哺途径。2017年,作为“中国国际影响力景区20强”之一,基地业已成为旅游行业典范,国内外游客数量超过450万人次/年。

对外交往

2017年9月28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诞生的四岁大熊猫“星宝”,经过两天的飞行,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据悉,为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中国动物园协会与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于2007年达成了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共同开展大熊猫繁殖研究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选一对大熊猫到马德里动物园进行合作研究,并负责该协议的具体实施。在中西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大熊猫“花嘴巴”(谱系号519)成功繁殖3胎4仔,成活4仔。

“星宝”仅仅是熊猫基地开展大熊猫保护国际合作众多成果之一。自1987年以来,成都熊猫基地大熊猫先后出访日本、美国、墨西哥、瑞典、荷兰、加拿大、法国、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共繁殖成活大熊猫31只,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尤为卓著的是,近十一年来,基地提供技术支持的大熊猫国际合作繁育产仔率高达88.88%,幼仔成活率高达96.15%,这一成绩使得基地成为迄今在国外繁育成活率最高的机构。

据介绍,合作最早也是取得成绩最好的当属“中日大熊猫国际合作”。1994年,基地与日本和歌山白浜野生动物园率先开始合作,共同研究、繁殖大熊猫。23年来,成绩斐然,共繁育10胎18仔,成活15仔,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这是中国与世界开展长期大熊猫国际合作首个项目,也是目前最成功的大熊猫合作繁殖项目。

“走出去”,也 “请进来”。1989年1月,中国动物园协会在成都成立了“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并召开首届年会。该年会是由全球大熊猫保护机构、保护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和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术性会议,是迄今国际大熊猫保护领域影响最大、连续举办次数最多的国际性会议。

此外,基地在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研究、人才交流、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展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

展望未来

斧头山上郁郁葱葱的竹海与森林,形成了与成都市区不同的“小气候”。

2009年,熊猫基地三期工程部分新建园区试开园,并于春节前正式开园。三期工程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努力构造世界一流旅游精品、打造世界顶尖大熊猫保护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内容。张志和介绍道:“整个三期工程的核心就是一个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2010年5月,成都熊猫基地开始兴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熊猫谷”,启动极具挑战性的大熊猫野外放归研究工作。2012年,一期工程落成,首批野放过渡训练大熊猫入驻熊猫谷。2014年,确定了第一批大熊猫野化放归个体“和盛”和“倩倩”,并开始进行野化放归训练研究工作。2017年,熊猫基地与荥经县人民政府共同开展“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的合作”,建立“大相岭大熊猫野放研究基地”。

大熊猫野放试验——正在路上!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繁育、训练并最终野放圈养大熊猫,延续物种让其与人类共存!”该基地主任张志和这样表述,这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梦寐以求、孜孜不倦的目标。

全世界必将因为大熊猫而记住成都这个城市!图片由熊猫基地提供

原标题:30年 一个熊猫保护的时代坐标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