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诗歌与光明涌现的城池。这是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的“成都印象”。
作为传承“天府文化”的重大国际诗歌活动,“2017成都首届国际诗歌周”的成功举办,再次擦亮了成都“诗歌之城”的名片。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2017成都首届国际诗歌周”组委会获悉:组委会正在组织人员,编选两本中外诗人书写成都的双语诗集,目前已经收到多首参会中外诗人的诗歌新作。
梁平:成都新诗篇,将让天府文化传播得更远
成都的诗歌活动几乎遍布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诗意如春风化雨,正在悄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梁平
“2017成都首届国际诗歌周”组委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著名诗人梁平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天府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基因”,就是成都自古以来影响四川、影响中国,乃至影响世界的诗歌文化。“成都的诗歌存量、诗歌气象、诗歌成就和诗歌土壤有目共睹,为世人所称道。诗歌的文化基因贯穿、渗透、弥漫了整个城市,城市品质中的优雅、友善、温情、细腻与敏感都与诗歌品质有了完美的契合。一个城市,拥有两种耀眼中国诗坛的诗歌刊物,一个是老牌的《星星》,一个是新生的《草堂》,只有成都这个城市才具有这样的气度。尤其近几年来,成都的诗歌活动几乎遍布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诗意如春风化雨,正在悄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梁平说,2017成都首届国际诗歌周,是“天府文化”打造的一个国际文化平台,也是中国诗歌对接世界诗歌的交流平台。“这次国际诗歌周诞生的书写成都的诗歌成果丰硕,目前已经收到多首参会中外诗人的诗歌新作。我们正在组织人员编选两本中外诗人书写成都的双语诗集,邀请了高兴、树才、汪剑钊等专家翻译作品,争取尽快与广大读者见面。中外诗人们在成都激发的创作灵感,产生的成都题材新诗篇,无疑也将让天府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李少君:很喜欢成都,迷恋这里的诗意
“锦里方向,华灯闪耀,夜生活一派繁忙/人们在炒菜、吃饭、闲聊和打扫/一家人围坐沙发看电视,一个人站立阳台发微信/每一间窗户里都显出人影憧憧的充实……”在已交书写成都诗篇的中外诗人中,著名诗人、《诗刊》副主编李少君创作了三首成都之诗,分别是《在成都》《秋夜》《府河边的垂柳》。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有“中国自然诗人”美誉的著名诗人李少君说,他曾多次来到成都,很喜欢成都,迷恋这里的诗意。“成都自古以来人文气息浓厚、诗歌兴盛,成都的诗歌传统一直没有中断,这是很厉害的。在现代诗的历史上,成都更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涌现了很多有才华的诗人,还有《星星》诗刊,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诗人成为一股特别的力量。”
锦里方向,华灯闪耀,夜生活一派繁忙/人们在炒菜、吃饭、闲聊和打扫/一家人围坐沙发看电视,一个人站立阳台发微信/每一间窗户里都显出人影憧憧的充实……——李少君
雷平阳:成都是用诗句筑起的城廓
成都是用诗句筑起的城廓/总有一个个伟大的诗人/身在安乐窝里却心有穹苍……
——雷平阳
“成都是用诗句筑起的城廓/总有一个个伟大的诗人/身在安乐窝里却心有穹苍……”这是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云南省作协副主席雷平阳写给成都的最新诗篇《去成都》。
在著名诗人雷平阳看来,成都是国内的诗歌重镇,是用诗句筑起的城廓。“我每次来成都,都是带着朝圣一样的心情,杜甫草堂是我每次必去的地方。因为我也喜欢杜甫的诗歌。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在成都生活后,杜甫的诗歌和生活靠得更紧,四川的民生和生活方式,对诗人的身体、精神产生了双重影响。除了成都的诗歌传统,当代诗坛上,成都也是功不可没,涌现了层出不穷的诗人。成都的诗人是用心来生活的,心是打开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人最应该得到的生活方式,善意、彻底地把自己投入到生活中。”
梅丹理:诗意成都不断涌现诗人
那是一种诗意,也正是这样潜移默化的诗意,让成都不断涌现诗人。
——梅丹理
美国著名诗人梅丹理是一位中国通,不仅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还精通中国的文化。曾多次来成都的梅丹理最爱成都的幽静,“那是一种诗意,也正是这样潜移默化的诗意,让成都不断涌现诗人。”在梅丹理看来,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诗人有很强大的创造能力,“四川诗人有属于自己地域特点的东西。比如李亚伟的诗,读起来和朦胧诗以及其他地方的诗不一样,粗犷,更有江湖的味道。这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和四川的环境有关。”
罗马尼亚著名诗人迪努·弗勒门德说,此次来到成都参加国际诗歌周后,便被这里的风土人情吸引,不论是在成都街头逛逛,还是去杜甫草堂游走,都能激发创作欲望。“这里的一切都让我着迷。”弗勒门德说,早在很多年前,自己就知道李白、杜甫的诗歌,他们和成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当代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诗人依然有较高的创作水平,让人惊讶,比如他在读过了吉狄马加的诗歌之后,发现中国的当代诗歌同样值得学习,“我阅读了能找到的所有中国当代诗歌,他们每个人的诗作都有独到的魅力。”
成都商报记者 邱峻峰
原标题:融汇双语 同唱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