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执行十九大报告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
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主要有以下方面的新思想、新举措:
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历史阶段。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既体现在物质文化生活,也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由此,全面依法治国也有自身的新使命:即法治建设要跟上老百姓对于法治的需求。
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定位。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矢志不渝地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定位。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进程,既表明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已有一定成效,更昭示今后依法治国战略的力度和广度将继续升级。
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战略安排。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建成法治国家时间节点的战略安排,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
全面依法治国方式的新论断。十九大报告作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国家治理深刻革命的新论断。以革命为喻,蕴含着彻底性、坚决性、广泛性之义。深刻革命的论断,昭示出党中央对于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坚定不移的决心。
全面依法治国改革的新举措。一是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这一举措有助于将党的领导更加全面、彻底、高效地体现到依法治国的方方面面。中央建立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在更高层面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保障。二是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把合宪性作为规范性文件审查标准,强化了宪法的至上地位。三是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党的十八大以后,多项司法改革措施在全国如火如荼推开。比如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意在明确审判在刑事诉讼中的中心地位,避免出现庭审过程“走过场”现象,更重要的是预防冤假错案的发生等。上述改革的深入推进、全面落实属于十九大报告中所言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应有之义,在新的历史阶段更要继续展开。
总之,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执行十九大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克服阻碍依法治国的各种障碍,为早日达成这一战略目标而不懈努力。
(作者:长江学者、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教授、博导)
作出新论断 提出新思想 展现新蓝图
十九大报告让人耳目一新。归纳起来有“三新”:作出新论断,提出新思想,展现新蓝图。
第一,作出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大会作的报告中,首次鲜明而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其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是党制定战略、政策的基石。在新时代,中国发展面临新矛盾,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进入新时代,报告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如何解决这个新的主要矛盾,这就需要确立新理论。
第二,提出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8个方面的新内涵。它是用全新的视野,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而获得的,必将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集体针对中国新的历程新矛盾和新的历史任务和使命科学研判的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非常有理论创造力的新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第三,展现新蓝图。根据新论断,践行新理论,十九大报告提出了14个“坚持”,具体描述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对第二个百年目标做了战略性安排,规划了中国新发展的新征程,特别是报告对第二个战略目标的两个十五年作了具体描述,进一步明确了新目标:国家现代化、推进国家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并且,提出了实现新目标,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次报告增加了一个美丽,而且提出了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实现中国梦。这一新蓝图,指出了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十九大报告为现代城市治理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现代城市治理指明方向。当前,成都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城市治理呈现前所未有的新特征,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在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大会上,已经相应地明确各项治理任务和行动计划。为顺利完成社区发展建设与治理工作,成都需要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治理能力。
掌握先进的城市治理理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外城市治理实践不断深化,治理理论推陈出新,国际上先后形成了四种有关城市治理理论范式,这些公共治理的思想,为我们研究现代城市治理提供了借鉴。
构建城市治理的法制体系。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新型城市治理体系,用法治规范各类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既保持社会稳定有序,又使社会充满活力。建立成都城市发展治理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模式。建立成都城市发展治理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对治理主体之间的职责边界和事权划分作出明确规定,解决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建立成都城市发展治理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着眼形成基层治理合力,建设多元共治体系,形成开放包容的治理格局。建立成都城市发展治理完备有力的法治保障,用法治规范用权行为、规范组织活动、规范社会秩序,完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治理规则体系。
建立城市治理的公共服务体系。“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从消费与公共服务供给角度,有基础性公共服务、保障性公共服务和发展性公共服务三种供给。根据2016年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成都目前已属于中等偏上经济体。此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基础性公共服务需求基本满足,保障性公共服务需求缺口增大,发展性公共服务需求开始出现。建议成都在城市治理中,加快构建适应市民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和方向,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是核心和关键问题。
(作者:西南交大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党的十九大在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上的新贡献
党的十九大在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上的突出贡献是更加精准、更加全面、更加鲜明地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并且第一次把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中有三个关键词特别值得认真学习领会。
一是“十五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构想正式确定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其中第三步的发展战略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整整提前了15年,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在科学分析我国国情,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实践作出的新判断,定位更加精准,催人奋进。
二是“美丽”。党的十九大指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过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新增了“美丽”一词,这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更加丰富。增加了“美丽”,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美丽中国”实践经验的提炼升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融合同步,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的有机统一。
三是“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指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党的十九大,这一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深刻,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将充分彰显在近代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经过非凡奋斗真正实现伟大复兴。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昂首阔步地走向一个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新时代。
(作者: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开启新征程首要任务是用新思想统一全党意志
党的十九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新历史方位上召开的一次明确精准方向定位的会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最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就是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精神升华为思想精髓,就一定要引领时代的发展,为变化揭示客观方向。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首要任务是用新思想统一全党的意志。
用新思想统一全党的意志具有战略优先性。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与时俱进的认识历史潮流,顺应时代趋势,把握发展规律,统一全党意志。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凝聚统一意志,统一意志促进事业新步伐,是我们党力量永不枯竭的理性自觉。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是保证用新思想统一全党的意志的制度性部署。
用新思想统一全党的意志具有集中着力点。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真研读十九大报告和党章,准确领会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学习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把着力点聚焦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上,聚焦到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上,聚焦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论断的深远影响上,聚焦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上,聚焦到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领袖上。
用新思想统一全党的意志具有严格规范度。要突出重点抓好关键,才能真正落实用新思想统一全党的意志的任务要求,这就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严格规范,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全党意志,坚持党的基本理论不迷茫,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方略不懈怠,是开启新征程的首要任务和直接内容。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
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准确领会这一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论断,确保人民的利益能够更好实现,关键在于持续深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生活城市作为城市永续发展的最高目标、作为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具体体现。深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一是发展和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既是顺应世界服务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又是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二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惠及全体市民的幸福民生工程。三是对生活性服务业进行提档升级,既能提高人们的满意度,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又能通过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实现富民惠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生活性服务业发达与否,直接体现城市的发展水平。目前成都市生活性服务业,与高品质生活城市要求还有差距,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因此,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深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使之与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相适应。
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的必要条件。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而人才喜好生活品质高的地方。所以要坚定不移深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强化新理念、优化行业总体规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基层主体建设、促进行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入手,全面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扩大行业有效供给、改善行业质量效益、提升行业创新能力;着力加快重点服务领域转型升级,强化法治、政策、人才及监测评估等方面的支撑与保障作用,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成都市生活性服务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作者:成都市社科联(院)副主席(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十九大报告立论的重要根基,也是贯穿十九大报告、具有统领性作用的重大理论创新,更是我们党准确把握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一个重大政治论断。
新时代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有助于我们理解、坚持和发展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意义。一方面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固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一成不变的。另一方面也不能把新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割裂,坚持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新时代标识了我们现在何处。我们需要辩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变”与“不变”。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说明不立足没有变的我国发展实际,就不可能从全局上和总体上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反之,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新变化,就可能使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局性和总体性判断流于空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变”与“不变”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
新时代指明了我们将朝哪里去。十九大报告清晰指明了我们将朝哪里去: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新时代孕育并发展着新的伟大思想。十九大报告最重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是新时代的呼唤,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理论,也充分证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时代支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的飞跃,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作者: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
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对近40年来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突出问题的准确定位,预示着国家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的重大变化。
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历史性成就的总结。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超过20%,但GDP只占全球3%左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经济,主要任务是解决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问题。通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已告别了贫穷,农业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2016年为8.6%;第三产业占GDP比例,2016年达到51.6%;2016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主要矛盾中“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表述已经不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是把脉时代发展突出问题的准确判断。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民期盼更公平的发展环境、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美好生活的内涵比物质文化的内涵更深厚,美好生活的外延比物质文化的外延更宽广。十九大报告抓准当前我国国情,呼应人民愿望,凝聚社会共识,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与发展理念的变革和全面深化改革。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虽然只有几字之差,但映射出发展阶段的重大变迁,也折射出发展理念重大变化。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这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改革是破解矛盾的核心举措。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只有敢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激发社会活力,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作者:成都大学政治学院院长、教授)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
时代呼唤理论创新,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的重要历史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新思想、新理论为标志。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历史性贡献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构的逻辑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发展,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坚持创新引领,在砥砺前行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了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主体内容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真理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历史性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是指导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理论,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思想火炬。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中国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关键在于有新思想的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强党强国强军的思想,是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是彰显中国智慧、解决人类问题、开辟现代化途径的思想,在迈向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必将彰显出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我们坚信,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航,我们党就能带领人民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中华民族一定能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先锋》杂志社总编辑)
走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潮头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全市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任务。社科理论界作为理论研究的主力军和思想宣传的战斗队,更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走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潮头。
全面准确做到自身学深悟透,服务于全民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术支持的需要。在增强学习宣传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上切实体现出理论工作者的本职作用;在增进人们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上发挥出理论工作者的特殊优势;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动态性持续研究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学术性专题研究,突出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践应用性专题研究,突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理论普及性专题研究。
全面准确地落实学习要求、担当宣传任务、贯彻大会精神,要通过研讨交流,增强社科理论界工作本领。提升社科理论界整体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能力,提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目标的实践支撑能力,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转化能力。
贯彻落实是根本,学懂学深是前提,宣传阐释是抓手。党中央要求宣传阐释要深入解读内涵、精准把握外延,防止片面性、简单化。对错误观点和歪曲解读,要积极引导、及时辨析,解疑释惑、明辨是非。这要求我们既要在深入上下功夫,通过确定重大理论研究选题、整合理论学术资源、协同理论研究队伍,切实推进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也要在精准上下功夫,通过紧密结合成都的市情民情,有的放矢地做好阐释引导、力争先锋地做出成都范式。(作者:成都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
原标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