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80后大学生村官办扶贫餐馆 乡亲腰包鼓了

2017-11-16 07:31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王雪意   责任编辑: 马兰

李君带领村民在成都开的四川首家扶贫体验餐厅。

李君(右)和村民们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秋风一扫,秦巴山林间飘散着淡淡瓜果香。

11月14日清晨,山林深处的广元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村民,又忙着在田地里收获红薯、南瓜。之后,这批带着泥土香的蔬果和鸡鸭猪肉将一同搭上冷冻车,跋涉300余公里端上成都人餐桌。而这趟超远“外卖”市场的打开,离不开今年才33岁的村支书李君。

2008年,24岁的李君放弃成都18万年薪工作,回到村里帮着老乡卖起农产品。几年时间,他不仅为村民找到对口的“城里亲戚”,还在成都闹市开了一家扶贫体验餐厅,让岫云村源源不断的农产品直供成都。

如今,在这位80后村官的带动下,周边70多个村的村民也把自家的米面粮油、禽蛋猪肉等农产品卖到成都,年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而李君本人则在今年9月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A

“要为村子做点什么”

走红/

村支书成都开馆子,直销村里农产品

酸菜饭、老腊肉……11月14日中午,随着成都天气变冷,锦城大道旁的岫云村汤馆的生意更火了。

在这家餐馆里,蔬菜、猪肉、鸡鸭大都来自几百里外的岫云村,就连很多服务员、厨子也是村里人,原汁原味的山村风味征服了不少对味道挑剔的成都人。

除了地道的味道,餐馆走红还少不了一个人——村支书李君。这位人气满满的网红80后村官,今年9月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脱贫事迹,也被全国多家媒体聚焦,在网上掀起一波点赞潮。

“这家餐馆是今年3月开的。”与传统村支书不同,他让秦巴山里的岫云村人在成都开了特色扶贫体验餐馆,让村里的米、面、蛋、禽、肉找到新销路,解决村里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把传统味道带到了成都。

转折/ 从都市回归乡村,从办公室到村委会

“想吃到岫云村味道,微信上也能下单。”曾在电子科大读过计算机专业的李君,对于村里网店公众号的操作和宣传都得心应手。

2004年,从岫云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李君,开始在成都找工作。干过的行业比较多,那时候,本可以在成都一家公司上班,拿着每年18万薪水。

“但2008年5·12地震后,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李君回忆,他和父母团聚在震后的岫云村,看到老实巴交的村民的无助,“我第一次有了‘要为村子做点什么’的想法。”

之后,他离开繁华都市,在村里找了份村主任助理的差事。2010年,这个80后全票当选岫云村村支书。

岫云村村民何大姐在餐厅上班做小吃。

食材都来自岫云村。

窘途/回乡不被父母理解,工作还被村民质疑

“我回村里工作的事,家里人一开始是不支持的。”走在岫云村的田坎上,看着村民笑着跟自己打招呼,李君感慨良多。

他说,就为了他的决定,母亲哭了,“他们砸锅卖铁供我读书,就是想我能出人头地。我女朋友的爷爷,也要求她跟我分手……”

侯俊益在岫云村干了30年的村委副主任,一开始,连他也怀疑李君的能力,“我带着村民做过农业产业化尝试,但都失败了。”带着村民种柚子树,难找销路,种桑树、种梨树,都遇到同样问题。村里长期面临的困境,让大伙儿很难相信年轻气盛的李君,这让他的工作寸步难行。

B

“这个新书记还是靠谱”

修路/

跑了数千公里路,为村里筹到修路钱

要想富,先修路。以前的岫云村,跟外界相连的仅有一条泥巴路。为了筹到这笔修路钱,2010年,李君跑遍全国多地知名的富裕村“化缘”,并学经验。

“有次,我跟着一家房地产老总屁股后面,软磨硬泡了3天拉到部分捐款。”之后,他靠着走路、坐火车、乘汽车,跑过华西村、宝山村等多地,行程8000多公里。最后,筹集到了85万元,再加上国家配套资金,打通了3条长达6公里的水泥路。

路通了,村民都高兴了。“这个新书记还是靠谱。”

出路/ 建立合作社,为村民找城里“亲戚”

路修好不久,李君接到成都一朋友的电话。“他说自己儿子吃了岫云村的土鸡蛋,就不愿再吃其他蛋了。”李君说,朋友一再央求他弄点来成都,“再贵都要买。”

李君喜出望外。他觉得,岫云村满山的绿色产品和生态畜禽或许就是村子今后的脱贫突破点。很快,他发动村民成立了土鸡合作社。

之后,他们开始了“远山结亲”计划。合作社跟村民签协议,保证鸡鸭猪不喂饲料,生态农产品由合作社收购。另一方面,通过在成都走家串户,推介村里农产品。

“遭过不少白眼,还被人喊做骗子。”直到2014年3月,第一次“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开展,10多家企业和50多个爱心家庭,现场认购了56万多元岫云村农产品,“建立了渠道,给村民找到了‘亲戚’。”

甜头/ 肉价以时间来抢拍,两头生态猪卖7600元

14日清晨5点过,49岁的岫云村村民郑秀荣亮起了院坝里的灯,给家里的猪和鸡喂食。“自从合作社建立起来,鸡蛋收购价翻了一倍还多,我们家也开始扩大规模了。”

对郑秀荣而言,对她触动最大的,还是2015年的一场网络拍卖。“李书记把我家养的两头生态猪放到网上卖,竟然卖了7600元。因为我们的猪、鸡、鸭是以时间来卖,不是以重量卖的,所以比饲料猪贵好几倍。”之后,务工的丈夫李远志也回到家,一起帮忙养鸡养猪。

李君说,初步估算,每户村民仅土鸡蛋一项就年均增收1800元,全村实现产业收入近500万元,“2010年前,村里人均年收入仅有2000元左右,现在可达上万元。”

未来蓝图

打造品牌农业 让岫云村模式走出去

2010年以前,一人一土房,再加两条狗,是村民何正春家的写照。老何既是深度贫困户,也是村里手艺人,从小就会编筲箕。但一天只能编好一个,拿到场镇上只能卖20元。此外,村里何大姐家的玉米馍馍,还有岫云村的土包子……在乡镇上也卖不上什么价,但在城里却供不应求。

“我们在成都开的扶贫体验餐厅主打生态产品。”李君说,老何的手工筲箕可以卖到每个50元到100元,肉和尚、玉米馍馍也能卖4元一个,“这些生态产品实现了应有的价值。”

这些年,岫云村的脱贫步伐还带动周边5个镇70多个村、3000多户农民年销农产品200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占比近60%,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如今的岫云村,已实现整村脱贫,成为四川省省级四好村。村里的264户人家,153户有了小汽车,每天有专人指导生产,收购产品。

“岫云村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李君说,接下来,村里还将继续根据实际主抓“小农经济”,保障生产出优质的生态农产品,结合线上线下运营,进一步打造岫云村品牌。

今年9月,李君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他说,岫云村只是很多山区农村的一个缩影,它的模式具备可复制性。从村实际出发,从每一户人出发,让岫云村农产品走出去的模式,还能推广得更远,也希望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做出更多贡献。

数读

农业产业扶贫见成效

近年来,四川农业一直注重培育产业抓发展。

2017年,我省在推进基地建设,新(改)建产业基地302万亩,带动20.1万户贫困户,人均增收605元。推进品牌建设,累计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4422个,带动贫困户超过18万户,人均增收480元。建设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园区140个,带动21.6万贫困户,人均增收623元;打造省级农业主题公园26个,带动1.87万贫困户,人均增收1496元。

此外,还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6.7万个、家庭农场3.2万家,发展4339个社会化服组织,带动贫困户39.3万户,人均增收1640元,实现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覆盖。

原标题:80后大学生村官办扶贫餐馆 山村风味进成都 乡亲腰包鼓了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