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创意设计周上,张馨之团队展出的生命美学元素引人关注
规模体量扩大升级
未来期待进社区推广
“我们现在的创新项目在逐渐增多,除了云舞会、读书会,还有品牌剧场、定制Party等等,所以需要扩大规模,正在寻找场地。”张馨之说。而她所倡导的生命美学生活方式,正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前段时间,一对陕西的夫妇就邀请我们为他们筹办了一场东方美学定制婚礼。”说着,张馨之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
不仅是为个人提供定制服务,今年4月,生命之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洛带古镇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为洛带古镇的文创顾问。之后,陆续有商家签约委托张馨之的公司对其品牌进行文创化升级。作为文化创意公司负责人,张馨之对未来的发展有很多规划。她认为,她所倡导的东方美学、东方文化,其实与“成都创新创造、时尚优雅、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是非常相融的。“我在成都长大,我的公司也在成都创立生长,可以说公司就是在成都包容开放的天府文化滋养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张馨之说,当前成都对文创产业也非常重视,下一步她计划将云舞等项目推广开来,“或许可以进入社区,成为一种大家都爱上的舞蹈。”
聚集新动能
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让成都充满无限成长的可能
古往今来,多少知名城市随着历史变迁而沉寂。然而,成都自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起,直至今天成为对标世界、领跑西部、“最具幸福感”的国家中心城市,在新的时代依然与时俱进、拔节生长。
成都永葆活力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基因?除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与宜居,流淌在这座城市血液里的文脉,其实是“创新创造、时尚优雅、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天府文化,既是对成都历史文脉精髓的萃取,也是对成都文化发展坐标和愿景的标定,充分彰显出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
乐观包容,是成都兼收并蓄的文化气度,也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无限的成长可能,即使四川人喜爱的辣椒,原本也是一种“舶来品”。传到巴蜀之地,一番包容吸纳、与花椒一起,成为市民百姓的挚爱。
成都的包容,是“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在今天城市激烈竞争时代也成为城市发展积蓄人才的“引力波”。今年7月,成都宣布了“人才新政12条”:本科大学生可直接落户、找工作7天免费入住人才公寓、5年内配建35万套人才住房、对外籍人才推出“实习签证”“创业签证”……市人才办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人才新政”实施4个多月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共登记落户本科以上人才突破10万人。值得关注的是,日前,著名创新企业锤子科技,在成都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新品发布会,其间引人注目的不仅是新品发布,还有创始人、CEO罗永浩宣布锤子科技整体“搬家”到成都。
成都的包容,既成就了蜀地的繁荣与兴盛,更让成都作为沟通南北、连接中外的要冲之地汇聚众方。作为成都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制造也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端到高端的发展。
川戏虽创于四川,却博取了昆曲、秦腔、花鼓戏等众多地方戏的长处,大慈寺院门咫尺之外,就是各类餐厅名店、咖啡水吧汇聚的“太古里商业区”……即使在市井街巷,也处处可见文化包容的产物。全长不过60多米的“香香巷”,却大大小小地开了16家店铺,茶馆、酒吧、川菜、火锅、烤肉、西餐、泰餐、甜品……全球美食,尽在一个袖珍小巷。
从历史到现在,无论内生还是外来,本土还是异域,兼收并蕴,为我所用,包容,让成都这座虽从未更名、却不断变化的城市,向着各种可能蓬勃成长,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不同的惊喜。而包容文化也为成都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更与成都城市同步生长,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发展新思维
本报首席观察员、北京吉利学院校长:霍伟东
兼收并蓄的包容将成为滋润新经济发展的沃土
“文化的包容和兼收并蓄反照在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上,就是各形态产业、各模式企业以及不同价值观的创业者能够各得其所。”本报首席观察员、北京吉利学院校长霍伟东向记者表示,文化及财富观的多元化,使城市丰富了经济体的形态、层级,同时产业结构得以不断调整完善。而对于成都,以包容为先导的财富观念,正在成为助推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新经济主要是指创新性的思维所引领的智慧经济的形态,这种形态一定需要包容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创新型的思想得以迸发,并且起到决定性影响和作用。”谈及如何助力新经济,霍伟东告诉记者,成都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是极尽优势的,成都的发展相比其他省会、副省级城市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与此同时,物质、文化方面处于高度自信的氛围之中,无论是高校数量抑或是经济发展的态势,都非常好。其次,人才新政、“蓉漂”、创新创业城市的打造,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有相当的影响力。
霍伟东认为,包容文化必须建立在这个自信的基础上,自信又一定是建立在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而这两方面也正是巴蜀文明的支撑,包容文化对于多元化的追求和吸纳,使得创意产业和创新型的思想得以表达。
“成都平原有‘水库效应’,就是对各种文化的兼容和吸收,而这也恰恰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霍伟东表示,成都几千年来坚守的包容文化能够支持、支撑新经济发展,主要是体现在思想和文化的一个推动上。那么如何更好地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促进新经济的发展?霍伟东建议,在营商环境比较好的背景下,加之人才新政的推出,成都可以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的过程中,在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中,对标国际,更加解放思想进行创新,这对成都新经济发展乃至成都城市能级的不断提升极为重要。
本报记者 温珙竹 孟浩 图由受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