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将着力推动城市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绿色利用型转型、从规模扩张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
在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版图上,彭州市无疑是成都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位于成都“西控”“北改”交接区域的北郊新城,彭州市新一轮规划明确了今后的城市发展战略:成都北部生态屏障,北部门户和北部战略性产业承载区,将着力推动城市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绿色利用型转型、从规模扩张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从核心城市型向轴带多点多极型转型,建设国际山地旅游城市、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西部绿色化工与航空动力产业基地,建设生态名城、产业强市、幸福彭州。
生态为核心
重塑区域空间布局
巍巍龙门山,潺潺湔江水,这是支撑起金彭大地的骨架,也是整个彭州发展之魂。以龙门山、湔江水系为依托,彭州市将构建四区四廊的全域生态结构,通过重塑区域空间布局,提升发展品质和发展效率。
在全新的空间布局中,生态功能的提升是核心。根据《彭州市四级规划体系》(以下简称《规划》),今后彭州市将打破城市单中心结构,构建“一心两廊五组团”发展城市格局,统筹产城关系、控制生态廊道,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其中,公园绿地提升到17.1平方米/人;服务设施用地增加5%以上;园区配套用地占比20%以上。针对不同生态分区设置不同的开发比例上限和控制要求,其中中心城区周边将形成“井”字形的生态空间,防止城镇粘连发展;龙门山区为生态红线控制区,全面禁止除重大基础设施、科研设施外的建设活动;浅山区是重要的山地旅游服务功能承载区,要求区内总开发比例不超过区域总面积的5%;山前区是重要的产业承载区和田园绿隔区,总开发比例不超过区域总面积的10%;精华灌区是最重要的蔬菜、粮油产区,严控城镇建设用地边界线,推动土地整理,结余用地用以加强特色镇发展,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超过区域面积的20%。
在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彭州市将构建“四轨四高六快”的外联交通体系,打造以彭州为中心的都—彭—什—广—汶半小时经济圈,推动成德绵一体化发展。据悉,对接上位规划,彭州市将成阿高速作为最为重要的战略通道纳入本次规划,推动成彭铁路与市域铁路外环线连接接入国铁网络,加强与中心城区、周边区域、东进区域快速直连,彻底改变彭州交通末端的地位,大幅提升彭州在川西大旅游区的区位,为建设国际山地旅游城市和川西旅游服务中心奠定基础。
绿色为方向
构建产业生态圈
无论是“西控”还是“北改”,都对遵循绿色发展,提升产业能级提出了新要求。对于同时纳入“西控”“北改”两大区域的彭州,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圈,成为了本次规划中重点调整的方向之一。
按照成都市产业白皮书的要求,彭州市将山地旅游产业集群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抓手,收缩工业门类,重点做强航空动力、绿色化工、生物医药3大主业,原家纺服装产业向时尚创意转型,继续强化彭州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最终形成3个经济组团,六大产业集群围绕发展绿色科技,提升工业效益的要求。彭州市将做强成都航空动力产业园,园区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位于彭州西南部,包含丽春、工业开发区两个部分,按产城一体规划建设。主导产业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维修制造、航空新材料、通用航空器件、现代中药、化学药、先进医疗器械制造。到2035年解决就业5万人,实现产值1000亿元;做强做优绿色化工产业园,园区规划面积8.4平方公里,以四川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和80万吨/年乙烯项目为龙头,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特色,2035年预计产值超1000亿元。
围绕提升旅游品质的要求,彭州市将打造以度假为核心的高端旅游产品体系,做强山地旅游产业集聚区。重点打造避暑滑雪、温泉康养、特色文化、山地运动等4类旅游产品。2035年旅游收入突破400亿元,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达到15%以上。加快建设莱茵体育小镇、通济健康温泉小镇等重大项目。
围绕农业品牌打造,彭州市将构建“一心一环三区”农业总体布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30万亩高标准“菜—稻—菜”示范基地建设,构建现代蔬菜物流销售体系,积极创建“彭州蔬菜”国家级品牌,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蔬香环线产业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彭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西部一流的“中国蔬菜高地”。到2035年,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达100亿元。
原标题:建设生态名城、产业强市、幸福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