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商圈和特色街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图为IFS金融中心 本报资料图片 谢明刚 摄
昨日,伴随着成都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的召开,《关于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称《意见》)也同步发布。《意见》指出,到2022年,我市全面优化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体制和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优质高效的生活服务体系,积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建成城乡居民和国内外来蓉人士各得其所、乐享成都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向国际知名生活城市迈进。
六种新形态 做大做优特色强项
智慧服务。鼓励企业建设运营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民生领域的在线服务平台,促进供给端与需求端精准对接。重点发展无人店铺、智能看护、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新型服务,推动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加快发展远程医疗、数字传媒、游戏动漫、在线教育等数字消费产业。
体验服务。推动零售、娱乐、医疗、教育培训等领域广泛应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现代技术,引导企业建设主题餐厅、主题乐园等应用场景,发展教育、娱乐和穿越体验服务。
定制服务。推进众筹定制、众包设计、柔性供应链等定制服务模式创新,引导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针对不同人群和细分市场开展大规模量身定制服务。加快发展旅游产品、康体健身、精准医疗和品牌生活用品等私人定制服务。
共享服务。垂直细分衣食住行娱等生活服务领域,推动时间、空间、数据和知识共享,开发面向商贸流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新型共享应用软件和平台,促进房屋居住、体育健康、文化娱乐、闲置物品、业余时间等碎片化休眠资源激活共享,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再造。
绿色服务。重点推进绿色技术、绿色采购、绿色包装、绿色回收,培育绿色商场、绿色酒店、绿色餐厅、绿色社区。引导商品包装减量化和再利用,发展“互联网+回收”,探索“绿色兑换”。扩大城市公交、环卫和公务用车使用新能源比例,发展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加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保障优质生态产品持续供给。
跨境服务。搭建国际消费新平台,利用国际资源,扩大旅游、健康、体育、文化等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进口商品直销、汽车平行进口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加快打造O2O跨境电商消费体验中心、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提升境外商品和服务消费便利度。建立成都特色产品和服务集中展示区,加快推进离境退税、免税购等消费服务。
九大领域 打造新亮点新标识
商业零售。促进实体零售改造升级、创新转型、跨界融合发展。依托社区综合体和交通转换站点发展便利店,发展24小时社区便利店、无人超市等新型模式。发展夜间经济,推动夜间消费。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网上购物、新型零售、移动支付等新型服务业态发展。建设一批现代商圈和特色街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
文化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实施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着力发展传媒影视、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建设一批萃取天府文化精髓的文创空间,汇聚一批文化创意高端人才。高层次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贸易。
旅游休闲。发展全域旅游。积极培育和发展低空旅游、自驾旅游、医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加快推动乡村旅游品质化、文创化、国际化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西部旅游门户城市功能。建成对接国际市场、具有中国典范、独具东方休闲神韵的世界旅游名城。
餐饮服务。推进“明厨亮灶”。打造名菜、名店川菜餐饮品牌。引导现代商圈、特色街区和国际社区汇聚海内外风味美食和特色餐饮,凸显国际美食之都魅力。
医疗健康服务。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建立具有成都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医疗健康领域,吸引国内外一流医疗机构入驻,推进健康城市示范市建设。
养老服务。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达80%。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建成“老有颐养”典范城市。
教育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全市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实施优质学校培育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支持和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培训机构。
体育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打造“运动成都”品牌。扩大体育产业社会投资和服务消费,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引进一批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形成群众体育、职业训练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体育市场繁荣有序、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服务体系,打造世界赛事名城。
居民和家庭服务。以满足居家服务刚性需求和品质提升为导向,推动居民和家庭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
引导服务业产业布局 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以功能再造、形态重塑、产业重构为导向,坚持服务供给与人口流动迁徙和区域功能疏解精准匹配、动态平衡,推动生活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坚持以重大功能设施、资源禀赋和产业生态引导服务业产业布局,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建设社区优质生活服务圈。城市社区以社区综合体、配套设施为载体,打造涵盖政务服务、文体休闲、医疗养老等一站式服务的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农村社区加快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引导法律、零售、养老等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延伸。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配套商业、医疗、教育、文体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升生活配套服务水平。创新建设国际社区,对标国际标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多个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37个服务业集聚区,引导服务业总部企业、平台企业、研发中心等集聚发展。规划建设39个现代商圈和100条特色街区,引导大型零售、餐饮娱乐、文化演艺、时尚展示等集群发展。
建设三大休闲游憩带。建设龙门山旅游带,推动旅游与文化遗产、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生态康养等融合发展。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休闲带,推动旅游与山水运动、休闲娱乐、创意农业等融合发展。建设天府绿道游憩带,推动户外游憩与体育健身、社交节庆等融合发展。
建设三大高端消费引领示范区。深度挖掘“中优”核心区域,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打造时尚消费引领示范区。依托“南拓”核心区域,发展定制服务、数字消费、展会展销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兴消费引领示范区。依托“东进”核心区域,发展集体育、医疗、娱乐、跨境购物于一体的消费模式,打造体验式消费引领示范区。
如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和高品质发展?昨日下午,在成都市生活性服务业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来自市级各部门、本地以及外来企业代表、与会专家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踊跃建言献策。
成都理念
市商务委: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
“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牵头部门,我们将牵头深化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大会部署和《意见》要求,加快编制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市商务委主任郭启舟表示,同时市商务委还将积极发挥商务工作贴近民生、服务民生的特点,营造更便利、更安全、更智慧的社区生活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
市商务委还将引导布局更多社区超市和24小时便利店,鼓励便利店叠加公共服务、政务服务和商务服务等便民功能,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舒适性,营造更便利、更安全、更智慧的社会生活服务体系。据统计,目前我市品牌便利店已突破4500家,其中24小时便利店超过400家,已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便利店服务体系。
成都实践
用数字化手段提升顾客消费体验
由九龙仓中国置业有限公司打造的IFS已成为矗立在成都市中心的地标建筑。其打造的红星路沿线530米“国际名店街”,为游客提供了同步国际时尚的购物选择,而独有的大熊猫户外艺术装置——I AM HERE也是来蓉游客必到之地。“来到成都的四年里,我们见证了成都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以及日趋完备的服务业人才储备。”该公司总经理(运营)侯迅告诉记者,未来该公司将整合销售大数据,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提升成都市民、来蓉游客的消费体验。
谈及选择成都的原因,侯迅表示,“成都IFS项目开发前期,就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研。我们发现无论是经济水平、消费能力,还是商业辐射,成都的市场都充满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也从各大品牌方得到一些反馈,他们非常看好成都,希望能进入成都市场。”
推进无人便利店、人脸识别等新商业模式
在成都红旗连锁便利店,市民可以轻松办理公交卡充值、水电气费代收、火车票代售、医院挂号等70多项便民服务项目,不仅为每家超市增加了人流量,同时也降低了政府延时服务的成本。“未来我们还将推进无人便利店、人脸识别、行为分析、掌纹支付等‘O2O+社区’新商业模式。”成都红旗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曹世如说。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重大部署,充分发挥企业渠道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连锁+互联网+金融’战略。不断创新创造,做广大市民身边的‘好邻居’,提供更多方便、实惠、放心的服务,为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曹世如表示。
专家声音
三个方向发展服务业:本地化、国际化、便利化
成都的生活性服务业未来将在全国形成引领态势
去年前三季度,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25.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6%。“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生活性服务业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赵萍分析道,“成都拥有庞大的消费应用市场,成都人消费理念前卫。随着成都在全国率先举办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相信生活性服务业未来会在成都迎来大发展,而成都的生活性服务业也将在全国形成引领态势。”
未来,成都该如何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赵萍总结了“三化”:本地化、国际化、便利化。“首先,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要致力于让本地人民生活得更好,有获得感,满足感。”赵萍分析道,由于生活性服务业具有集聚和扩散的两个特点,成都可以利用网络将二者有机结合。
“而要成为引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城市,还需要实现消费对象的国际化以及消费主体的国际化。”赵萍建议道,政府可以有选择地将某些行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引入外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来成都生活、创业、消费。最后,生活性服务业需朝着便利化的方向发展。“首先是人口流动的便利化。宽松的签证政策是对外开放城市的重要标志,也是扩大对外开放与刺激旅游、商贸的国际通行做法。”她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成都就率先在中西部城市中实施过境免签。“未来,成都可以在过境停留时间方面做出进一步探索。而对于在成都工作、生活的外国人,也可尝试进一步为其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本报记者 孟浩 李艳玲 程怡欣 刘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