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春运首日 我们眼中的变与不变

2018-02-02 07:32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编者按

时代在变 人在变, 回家的心 没变。

2018年春运2月1日拉开序幕。条条归途上,人们将开启一段新的春运记忆。

40天里,全国近30亿人次出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又将上演。这份记忆也将拥抱新鲜:

从“路途漫漫”到“说走就走”;

从“通宵长队”到“扫码刷脸”;

从“子女还乡”到“父母进城”

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动车、高铁……

每一个改变的细节都在述说着几十年间的进步,讲述着春运的变迁。

唯一不变的是回家的心。

时代在变化,一些人对于文化、血缘、土地等问题的思考也在发生变化。

但只要思念和牵挂还在,无论回不回家,春节都是一次心灵归途。

时代在变,人在变,回家的心,从来未变。

2月1日火车北站,武警帮助旅客抬货物

广场上,人们行色匆匆,广播声四起。行李箱、编织袋拥挤地排着队。王建国和妻儿靠坐在一块电子屏的立柱下,啃着玉米,神情里透着疲惫。他们从新疆而来,上午刚刚到成都火车北站,17时55分,三人还得转乘T8869次列车前往攀枝花,再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客车才能真正到家。

2月1日,2018年春运大幕正式开启。成都商报记者来到北站,记录下几名普通人的归家故事。

不变

亲情

回乡路上的“小板凳” 只为没有坐票的儿子

1月30日晚,新疆乌鲁木齐火车站。王建国背着大大的背包走在前面,妻子何女士一手牵着4岁的儿子洋洋,一手拎着装有电饭煲的纸箱,纸箱上还有一个用麻绳系着的红色小板凳。他们的终点是四川成都。2天后,再从成都换乘前往攀枝花的火车。

这趟归乡路,有些难熬。尽管夫妻俩提早了好几天买票,但还是没能抢到一张坐票。从乌鲁木齐到成都的35小时41分车程里,他们只能在车厢狭窄的过道内休息。那个系着麻绳的红色小板凳则正是夫妻二人为儿子洋洋准备的。

2月1日上午,这趟漫长的列车抵达成都火车北站。三个人明显困了,但还不到进站时间,他们只能在广场上稍作休息。天气阴冷,何女士给洋洋套上了一个棉质帽子,王建国则到附近的餐馆买了些吃的过来——三个糯玉米棒子。候车的人群中,三个人挨坐在一起,一口口吃了起来。

夫妻俩这几年都在新疆务工,“在那边的农场地里干活,也做一些杂工。”他们有两个孩子,大一点的今年17岁,留在老家,但已经没有再上学。小一点的洋洋,春节后即将满5岁。洋洋平时跟在身边,夫妻俩会带着小板凳让儿子可以坐一坐。没想到的是,这个小板凳会从新疆带回了四川。“没买到坐票,但不能让娃娃受罪啊。”

这一刻,归途中的小板凳就是一家温暖的亲情。

爱情

行走在夜晚的列车 那头是一年未见的丈夫

K4223次列车,2月1日14时56分,从成都出发,11小时41分后,抵达云南昭通。一路上大部分时间,都将在夜间行驶。几天前,何淑华接到了丈夫的电话,电话那头,丈夫老杨告诉她,“今年估计回不来了,还有些事没有处理完。”老杨在当地做杂工,哪里有活就在哪里干。今年是老杨在昭通工作的第5个年头,往年的这个时候,他早该在家里了。但,今年成了例外。

他们的家在眉山青神县。得知丈夫无法回家,何淑华决定前往昭通陪伴丈夫,他们有个儿子,已经20来岁,在成都工作,到时候也将前往昭通。1日清晨6时许,何淑华就出发了,她没带多少随身物品——一个挂在胸前的小挎包,一个装了点腊肉和几身衣服的黑色背包。

1日中午,火车北站的广场上,何淑华一个人坐在背包上,拿着一张小小的蓝色车票,盯了很久,见记者过去后,才慢慢放回了包。“他到时候会来车站接我,其实,不来我也能够找过去。”何淑华说。

这个春节,可能注定漂泊在外,尽管多了些无奈,但这趟旅程能让她与爱人相聚。

原标题:春运首日 我们眼中的变与不变 @家,我回来了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