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艺:
让市民切实感受 城市的环境变化
成都去年召开了全市社区发展治理大会,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意见》,成都在社区治理创新上已经迈出了率先探索的步伐。在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艺看来,通过“五大行动”、构建“五个体系”建设“五个社区”,作为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具体路径,在社区党的建设、居委会减负增能、居委会经费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推进,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逐步构建起多元共治的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和社区良性社会生态,切切实实让“市民有感受,城市有变化”。
社区治理制度保障力度明显加大、社区自治能力明显提升……陈艺一一列举了看得见的这些变化。她建议,要强化党建引领,进一步完善党的建设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融合机制;要深化减负增能,进一步健全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机制;要细化社区治理项目,进一步探索“三社”联动机制;要固化组织基础,进一步夯实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持续机制;要健全自下而上的评价体系, 增强群众在评价中的话语权。
“成都环境治理也卓有成效:2017年空气优质天数长达235天,历年来最优。”生活在成都,环境质量的改变是陈艺切身的体会。她说,在治理空气、水,城市绿植计划有效落实并卓显成效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品质,要围绕“三步走”战略目标,构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促进市域内“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融合发展,实现“人、动物和植物”的有机共生,成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生态品质城市,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成都自贸区新增各类企业24843户,新增注册资本3418.89亿元……一连串数据的背后,是经济的活力。”陈艺认为,制度的创新和提高也提供了更高效、便利、科学、法制的管理保障,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加速了改革红利的释放。她建议,要进一步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评价、激励、流动、培养、服务保障等重要环节进行突破和创新;要继续加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内陆开放型经济。
本报记者 缪梦羽 王雪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