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北上广而言,成都不是第四个城市,而是另外一种城市;成都可能给我们示范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我真的爱这个城市。”10月9日,在成都春熙路西西弗书店举办的《鱼翅与花椒》读书分享会上,该书作者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这样说道。
扶霞·邓洛普是一名英国作家,同时也是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学者。正是20多年前在成都留学的经历,让她对川菜以及成都这座城市着迷。
和很多人一样,扶霞是从“吃”开始感受成都的。平常她会到川大后街谢老板的店吃面,总是叫二两海鲜面、一两担担面——先来碗温柔的汤面打底,再吃刺激火爆的担担面过嘴瘾。天气热的时候,川大附近府南河边的梧桐树下就会冒出一个个“坝坝馆子”(即露天餐厅),扶霞和同学们在梧桐树下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大口喝啤酒,小口啃猪耳朵,咬一口脆生生的藕片,把煮毛豆从豆荚里“噗”地挤出来。周围全是人,他们懒洋洋地躺在竹椅中,用四川话摆龙门阵。
“这座城市有点南方的感觉,甚至都有点像地中海沿岸了。”这是扶霞对成都的直观感受。地中海沿岸以休闲著称,是英国人心目中的第一度假胜地。
人人皆知成都的生活氛围安逸、闲适,而将成都这一特质大书特书并冠以“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头衔的,是《新周刊》1998年推出的一期专题——《城市魅力排行榜》。《新周刊》前总主笔闫肖锋曾总结道,有两种城市观——一种是经济观,讲求GDP、竞争力、投资环境等;另一种是人文观,讲究独特人文价值、宜居指数等。《新周刊》无疑属于后一种。学者陈卫星认为,《新周刊》是“第一个有意识地致力于发现城市的平面媒体”。
相对于北上广而言,成都不是第四个城市,而是另外一种城市;成都可能给我们示范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出于这种考量,2000年,《新周刊》以“第四城”为成都命名。关键并不是为城市排座次,而是对这座城市的独特价值的认可。学者易中天甚至表示,“应该向全世界推介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归根结底,成都吸引人的,是它的整体生活氛围和文化氛围。千百年来,成都一直是一座文采风流之城。
成都人讲究“雅趣”,给出身江南的杂文家何满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五杂侃》一书中谈及成都人喜欢“掉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我初到成都不久,一次在青石桥街的菜场上,就听到两个老婆子在谈闲天,议论某一个人。其中一个贬薄她们所议论的人‘穷斯滥矣’。这分明是《论语·卫灵公》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巧妙引用,文绉绉的叫人惊叹。”
日本学者鹫田清一在著作《京都人生》里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世人皆以为京都是“古都”,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事实上,京都人喜爱新事物,京都更是一座摩登的城市。
成都也是如此。坐茶馆是成都人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坐茶馆的方式没变,坐茶馆的人一代代在变,也因此,这座城市在保持着固有生活美学的同时,又不断迎接新生事物和观念——就像京都盛产中小型创新企业,成都也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之地,并正在从“历史文化名城”转变为“世界文化名城”。
“在巴黎/闲适和优雅、诗意与浪漫/就像我的成都,所有生活都是美学/咖啡店的咖啡很浓/酒吧里的酒很淡/法国香水熏香的巴黎的风/从凯旋门十二个方向扬长而去/有一个指向清晰可见/我的成都,太古里,九眼桥。”诗人梁平如此歌颂“我的成都”。你的成都,又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