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科技工作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12-17 08:42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深化改革打破制度藩篱,协同创新培育新经济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和“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是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以及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双示范城市。

●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打造“双创”升级版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表扬,全国“双创”第四城地位进一步巩固,形成“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的“双创”新格局。

12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推广一批促进创新的改革举措,其中,决定将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经验在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推广。

其中一项是来自成都的改革经验,即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有专业人士认为,“混改”将会是推动我国科技工作迈向新局面的改革之一。此次国务院决定将其在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推广,是“混改”进行到现阶段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成都的科技工作来说,“混改”彰显了成都对科技工作的新思考、新探索,也展示了成都的勇气与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科技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混改”只是其中的一个案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成都科技系统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双创”升级版,全力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创新生态链,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西部科技中心建设,大力助推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成都“混改”经验在8个全创区推广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目前,成都范围内已有400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分割确权,作价入股创办企业60余家,总投资额达到100亿元左右。

“比投资额更重要的,是随着这些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它们将发挥补全产业链、做强产业集群乃至领先整个行业的关键作用。”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6年1月,西南交大出台《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在校内探索“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彼时,成都正在寻找推动科技工作往更高层次迈进一步的突破口。“我们得知西南交大启动这项改革后,立刻跟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迅速启动在全市范围内的大力推广。”该负责人表示。

“混改”的核心有三点:一是将以前职务科技成果“纯”国有,变为国家(学校)、集体(团队)和个人“混合”所有;二是将“先转化,后确权”变成“先确权,后转化”;三是将转化后的股权奖励,变为转化前的产权激励,从源头上激发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内在动力。

在成都看来,这项改革非常关键和及时——在这项改革出现之前,职务科技成果作为“国有资产”进行转化的程序繁琐,容易导致获批后科技成果已经失去转化价值,而与此同时,国内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政策边际效应已经接近极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成都乃至国家都需要这场改革。

“‘混改’能够达到三个重要的效果。”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通过“混改”确权,主导科技成果研发的科研人员有了对成果的所有权,他们去推动成果转化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也就能够不断提升,广大知识分子以技术报国的愿望有了实现路径;其次,更主动、更积极的成果转化,也会保证成果的时效性,成果的转化率也会大大提升,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第三,这种良性循环下,以专利为代表的各类科技成果的质量会大幅提升。

成都市在西南交大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于2016年5月和11月,分别出台《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全国城市中率先启动“混改”,并定期召开由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的现场会,向在蓉各大高校宣传这项改革,鼓励它们加入改革队伍,相关改革联盟也随即成立起来。

随着改革的进行,驻蓉高校院所“沉睡”的科技成果以可喜的速度纷纷“醒来”,举一个案例:由魏于全院士领衔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就是这一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去年“十一”前后,魏于全团队的抗肿瘤药物、基因治疗技术等7项成果评估作价3.6亿元,以作价入股的方式在成都与3家企业展开合作,实现融资8亿元,在成都落地转化,预计带动投资100亿元;作价入股后形成股权的90%,即约3.2亿元价值的股权由学校奖励给成果完成团队。值得一提的是,过去,魏于全团队的科研成果几乎都在沿海地区谋求转化落地,而随着成都“混改”的开展,其科研成果的转化也转向了成都,目前已实现100%在蓉转化。“可以看到‘混改’明显的激励效果。”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指出。

现阶段,为了保障“混改”的顺利进行,成都市正在加快推进作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平台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区的建设,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出台措施保护知识产权。

深入推进校院企地融合发展

让校院企成为“城市发展合伙人”

从成都的整个科技工作来看,“混改”既是一次体制改革,也是成都为了深入推进校院企地融合发展实施的一项创新工作举措。

为了更大程度挖掘深埋在高校院所当中的大量科技成果资源,让这些成果直接作用于成都的高质量发展,这两年,成都的校院企地融合工作不断推陈出新。

在顶层设计上,成都树立起了“城市发展合伙人”的工作理念,着力打造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变以前“政府给优惠、高校院所供项目”的买卖关系,为“政府给机会、校院企作为”的“城市发展合伙人”关系。

在具体举措上,持续完善五大机制,即不断丰富完善体现利益绑定的目标导向共建共管和收益分成机制、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育共同推进机制、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互动规划机制、企业培育与成果转化协同机制、产业合作与国际交流互助协调机制五大机制,明晰了“没有实质内容不签,没有利益绑定不签”的工作原则。不断强化两大平台,即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资源,搭建“智创融E”平台;线下重点打造“峰会”“‘蓉’归故里·校友返校日”“月月拉练、月月签约”现场会和科技成果校企“每月一对接”四大活动,持续深度挖掘创新资源和校友资源。

随着融合的深入,一系列由数据佐证的成效正在呈现,截至目前:

成都已经实现了在蓉“2+6”双一流高校签约全覆盖。

各区(市)县、产业功能区与近200家高校院所和企业签订校院企地合作项目317个,协议金额超过2900亿元,其中194个项目已落地建设,占签约项目总数的60%,投资金额近2300亿元。

已建成国家、省、市三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超过1200家,在产业功能区内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余家。

累计引聚包括60余名国内外院士在内的1万余名高端人才,与300余个国家、省级创新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建成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00余家。

分别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联合举办“‘蓉’归故里·校友返校日”活动,与两校校友企业签约或达成投资意向2700亿元和3200亿元。

持续开展科技成果校企“每月一对接”活动,收集、发布科技成果及企业技术需求2400余项,意向对接项目签约金额200亿元。

近几年来,成都大力建设产业功能区——产业功能区建设作为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被成都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则是成都产业功能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城市发展合伙人’的理念下,在蓉的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到产业功能区的发展中,它们的科技成果不断在成都就地转化,真正实现了‘一体化’发展。”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努力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都“双创”工作受表扬

如果说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打通了成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任督二脉”,为成都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活力增添了强劲动力,那么纵观成都科技工作全局可见,近年来,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都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在充分调动高校院所创新能力的同时,多措并举开展“双创”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努力打造“双创”升级版,进一步激发市场创新创业活力。

“成都把‘双创’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大力开展‘双创’工作,去助推整个城市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创新生态链,助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此明确方向下,从2015年4月开始,成都市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成为全国“双创”最“热”的城市之一——越来越多的创新在这里迸发,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这里扎根,“蓉漂”成为一种新的工作、生活方式。

今年10月,成都在支持“双创”上再次发力,出台《成都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双创”支撑政策,强化“双创”举措。

自2015年成都市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以来,成都将“菁蓉汇”系列活动和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办成了城市“双创”品牌活动。“菁蓉汇”已累计举办活动650场,并开展了硅谷、首尔、特拉维夫、莫斯科、柏林等国际专场,带动社会“双创”活动6345场,790家(次)创投机构、20340家创业企业及团队、近84万人以多种方式参与。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已连续四年成功举办,推动了全球创新创业资源在成都汇聚、融合、对接。

截至2018年10月,成都市已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224家;新建市级创新创业载体36家,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00家、594万平方米,“毕业企业”904家,同比增长121%,在孵企业及团体11236家,同比增长16.9%。

“目前,成都的全国‘双创’第四城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全国范围内,有了‘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的‘双创’新格局。”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1月19日,成都市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打造‘双创’升级版”的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确立了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打造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目标定位。“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将全力助力成都去实现目标。”成都市科技局负责人语气坚定。

动态延伸

成都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和原创核心技术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既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对原始创新能力和更为根源的原创核心技术的追求,不断在作为原始创新能力和原创核心技术来源的基础科学上下功夫。

在基础科学方面,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的重要平台。为此,成都正以源头创新与知识创造为核心,聚焦核科学、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重大领域,聚集整合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重大前沿科学研究项目,汇聚国内外顶尖创新人才,积极争创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努力构筑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极核。

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非“一日之功”,近年来,成都一直在依据优势,努力推动相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

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优先布局、建设内容和研究方向各有侧重的5个国家级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之一,已落户成都。该项目将集中建设国际一流水平、装备先进、高度综合集成和高度开放共享的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学中心,构筑从基础到临床、上下游结合的完整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技术链和创新条件链,是我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而早已落户成都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环流器二号也已完成装置改造与升级项目的总体安装。该装置是在国家核能发展战略下建设的大科学装置,通过此次升级改造,将进一步加强对目前国际上尚未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

此外,成都还在积极谋划一批增强基础科学创新能力的项目在蓉落地,如位于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也即将在成都设立研究中心。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的落地建设,成都的原始创新能力将更加强大。

□王旭潘婧

原标题:成都科技工作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