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英雄湮灭,然滔滔黄河,轰轰战鼓,千古强音,流韵至今!黄河战鼓,又名李台黄河战鼓,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双合村一带,有500多年以上的历史。
在外忙碌一年,回家便只想躺在床上将一整年的瞌睡全部补起来。用柴火烧,北方独有的大炕在冬日里更是让在成都感受了整个冬日南方湿冷的我不想爬出被窝。但在老家的年三十,有一款别样的起床铃声——黄河战鼓声,即使再懒的人,也会迅速从被窝里钻出来。
“走,看鼓去!”
成了最贴切的乡音
起床,简单的洗漱后便顺着鼓声寻觅而去。走到儿时的玩伴家门口时,隔着院墙一声喊,即使平日里忙碌在不同的城市,但一句“走,看鼓去!”便成了最贴切的乡音。
早上7:00天蒙蒙亮,鼓队便开始集合,年三十的演出,算是正式拉开了全年演出的第一场。要在村上集合,然后到城里面的活动广场进行演出。逢年过节要打鼓,重要时间节点要打鼓。据在家乡文化局工作的同学告知,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河战鼓正在计划参与到全市的庆祝活动之中。
据家乡政府部门提供的史料显示,黄河战鼓为公元1465-1487(明成化年间)由驻守黄河边塞的四十八门军户带到当地。原系与敌交战时指挥进退、扬威助阵之工具。14-19世纪(明、清时代)尤为鼎盛。随着冷兵器时代的逐渐衰退,黄河战鼓由原为战事服务,逐渐演化为民俗鼓乐而广泛应用,但一直沿袭古代战鼓的击打套路,延续传承下来。
黄河战鼓的代表曲目《出兵、歼灭、凯旋》是现在常见黄河战鼓的演出首选三片段。“20多名古代将士打扮的村民手持钹、锣和彩旗分列在左右,随着场中七名鼓手腾挪跳跃、疏密变换的鼓点,16面锣、钹起落有序,一派千军万马、杀气腾腾的气势,让人犹如回归到了古时的战争场面”,整个演出一气呵成,它用鼓点和舞姿基本再现了战争从准备、埋伏、包围、出击、冲锋、格斗、歼灭、凯旋和欢庆的全过程。
打出的黄河之音
传递的是家乡情和文化传承
黄河战鼓的排练需要很长的时间,稍微早点的村(社区)腊八节过完就开始张罗了起来,最热闹的要数每年元宵节的集中表演。当然,年三十和初一的演出也必不可少。近几年,随着大家都在外求学,回家后更多的时间用来陪伴家人,更多地在于观看战鼓演出,享受鼓声带来的浓浓家乡情怀。
为了不让战鼓文化落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黄河战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家乡人刘克坚看来,黄河战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符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震撼力。
这些年来,伴随着黄河战鼓文化的传承,刘克坚也在家乡四龙镇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幼年开始学鼓的他,原来是李台黄河战鼓艺术表演团的总教练。退休后的他,虽然已经过了打鼓的当打之年,但却又投入到了黄河战鼓的研究、整理、挖掘等工作之中。刚回到家那天遇见时,刘克坚还说道,“黄河战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在外地做记者,要起到推广和宣传的作用哈。”三言两语间,道出的是60岁老人的“黄河战鼓情”。
本报记者 赵荣昌 文/图 甘肃白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