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兴隆湖,天蓝水清,绿道蜿蜒
“又是一年春草绿,犹见三冬蜡梅红。”2月2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兴隆湖畔春风和煦,暖阳映照,远处苍山含翠,一派葱茏叠翠之态;近处浅草低伏,已然有嫩芽吐蕊之姿,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过年的氛围也越来越浓。
一大早,在天府新区兴隆街道保水村村委会门前,村支书贾丽双手各提一个大灯笼,和村里物业工作人员一起为村委会门口挂起了红红的灯笼,共同营造节日的喜庆氛围。贾丽说,过去一年,她踏遍保水村的每一寸土地,也见证了全村跟随天府新区共谋发展的真切变化——天蓝了、景美了、河清了……而春节的7天大假,暖阳之下的兴隆湖更是游人如织。
这只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这一年,成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交出了内容丰满、探索实践公园城市的时代考卷:新一轮城市总规提出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转型;全年收获251个空气质量优良天,创下2013年国家实施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累计建成天府绿道2607公里,全面完成锦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截污、清淤……绿意醉蜀都,花香满锦城。成都的公园气质越来越浓郁,公园城市建设已初具雏形。
新春之际,记者走近公园城市建设的那些人和事,回顾过去一年的成就,也对未来许下希冀。
坚持规划先行
将公园城市理念贯穿始终
家住锦江区的市民刘红丽和家人,这个春节并没有远行,“乘坐地铁1号线,一路向南,感受兴隆湖周边的和谐静美。”行走在蜿蜒绿道上,刘红丽一家一边眺望远处的龙泉山,一边倾听身旁碧水边花鸟鱼虫的自然和音。“这里景色美、规划也非常好,说是打造‘公园城市’,看来确实名不虚传。”
作为“公园城市”理念首提地的天府新区,如何规划,怎么才能达到“规划好”的目标?“我们转变传统发展思路,在公园城市的建城模式、发展逻辑、营城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创新实践。”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国土局城乡规划处相关负责人在规划馆前向记者讲解道,这一年来,在规划方面最大的变化不外乎一点:“从兴企业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着力夯实生态本底。”
公园城市一定是农耕文明、现代文明、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等多种文明交相辉映、人和城市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去年,成都全力探索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从规划入手,使城市格局迎来千年之变: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中央绿心,推动“两山夹一城”变“一山连两翼”。同时,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
以千年之变的大魄力、大手笔,为城市开辟永续发展新空间、优化环境容量。由此,成都迈入“双城时代”,建设公园城市,顺应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美好生活向往。
着墨城市形态
天府绿道让绿色触手可及
遵循“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发展要求,成都从城市形态入手,让绿色成为建设公园城市最厚重的底色,而规划建设16930公里、覆盖全域的天府绿道,便是让绿色生活触手可及。
逛绿道、游绿道如今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又一选择。拍拍照、散散步、摆摆龙门阵,幸福伴着节日的喜气,升腾在高楼间,感染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这是天府绿道中的场景。成都将天府绿道建设作为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以绿道为脉络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随着三级绿道体系逐渐成网,贯穿全域、覆盖城区的生态“绿脉”也逐渐形成。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绿道建设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天府绿道累计建成2607公里,通过绿道体系串联了1113.79平方公里的五级绿化体系。一个串联生态景观资源、公共服务设施及交通枢纽的绿道网络,正在成都全域铺展开来,逐渐形成。
钢筋水泥的丛林需要绿意的点缀,城市的美好生活少不了诗意的栖居。成都以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满足市民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城市增绿,让绿色永驻,致力于让绿色浸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而在这背后,是成都实施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绿“三治一增”的不懈努力,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蓝天碧水的背景。
在蓝天保卫战中,成都通过铁腕治霾、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搏出了2018年全年三分之二天数的优良天;在碧水保卫战中,通过实施“治水十条”和水污染防治“626”工程,2018年全面完成锦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截污、清淤等工作;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治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加快推进45个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当城市融入大自然,碧水蓝天日日得见,千秋雪成为窗外惯常风景,绿地公园开门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才能温暖每个人的心。持续推进“三治一增”,成都坚决抓好生态建设,让市民在公园城市中“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以新经济突破发展为引领
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
2018年,天府新区立足发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以新经济突破发展为引领,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创新发展,助推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
天府新区新经济产业园里集聚了不少高科技企业,商汤科技便是其中之一。走进这家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各种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文本识别、医疗影像识别、视频分析、无人驾驶和遥感等技术和产品映入眼帘。据成都商汤科技有限公司政府事务副总监邓学军介绍,未来还有望在天府新区布局公司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实验室、超算中心等。
是什么吸引了商汤科技这样的企业纷纷扎根天府新区?产业布局、创新沃土、政策优势、人才保障等因素成为关键。
以鹿溪智谷为核心区域,新经济顶层谋划不断完善。沿50公里鹿溪河生态带,高起步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产业功能区,探索建立“功能区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基金”的管理构架,集聚发展信息安全、集成电路、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的上下游产业。
以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为引领,新经济产业承载空间不断完善。一方面,不断优化新经济产业园建设,新经济产业园ABCD区已建成投用,入驻60余家知名高校院所创新平台、行业知名企业。另一方面,高标准规划建设“独角兽岛”。为拓展新经济承载空间,2018年7月30日,全球首个以独角兽企业孵化和培育为主的产业载体——“独角兽岛”正式开工建设;未来,“独角兽岛”将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核心园区。
以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合作为特色,新经济创新平台不断夯实。截至目前,天府新区累计引进清华、北大、国科大、北航、中科院等一流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合作项目24个;建成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曙光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不断优化。成功引进紫光集团、安谋中国、中科曙光、诺基亚、烽火通信、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航天科工工业大数据、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科大讯飞、知乎、亚信安全、启明星辰、微软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育)等一大批科技企业,初步形成涵盖人工智能计算基础设施、软件算法及平台、行业应用及产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
以新经济梯度企业引进培育为抓手,创新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积极引进细分行业准独角兽企业项目,G7研究院(智慧物流)等项目已签约落地。截至2018年12月,新区注册新经济企业7500余家,年增长率约26%。
以深化人才引进培育为保障,新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强化。目前,新区已引进新经济、人工智能、文创、金融等相关领域院士、各类高层次人才,累计落户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11.5万余人,人才聚集优势正在加快形成。
下一步,天府新区还将坚持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以国际视野谋篇布局,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凸显以校院地协同创新、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产业特色,全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具标识度、最具带动力的创新发展极核和新经济成长高地。
本报记者 缪梦羽 王李科
摄影 吕甲
原标题: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已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