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生态圈”浓缩人城境业协调发展

2019-02-12 07:20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梁巍   责任编辑: 马兰

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成都正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本报记者 吕甲 摄

“今年春节是我第二个没回家过年的春节。”今年30岁的袁海龙是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一线工作人员。在他每天“打卡”的国际生物城,去年5月引进的又一个诺奖项目科恩伯格创新型生物大分子药物研究所项目正是他的主要服务对象。这个由诺贝尔奖得主科恩伯格教授领衔,将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单克隆抗体和双特异性纳米抗体的研发平台,将助推国际生物城进一步站上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潮头。

签约落户4个诺奖团队,开工18个重点项目,引进113个项目……过去一年来,位于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的国际生物城加快发展,产城一体、职住平衡、人城境业相统一,城市功能系统集成的生态圈初具形态。“虽然今年春节不能回家,但每天园区都有变化,能和家人一起在成都过年,享受生活的便利和高品质,更是安逸。”袁海龙说。

国际生物城的变化,正是成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年来,成都实施高质量现代化产业攻坚计划,加快构建“5+5+1”现代产业体系,制定66个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构建28个产业生态圈。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增长8%左右,高质量发展态势逐步显现。

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视察期间,对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要求,为成都高质量发展标定了前进方向。牢记总书记嘱托,勇担新时代重任,一年来,成都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主线和“全面落实年”主题,以高质量发展领路未来,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经济发展质量更高,城市生活品质更高,社会治理效能更高……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生产生活和谐统一、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成都正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经济发展质量更高

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开放型功能体系正在形成

近期,我国首条自主研发生产的高精度第11代掩膜版正式在蓉诞生,实现了超高世代掩膜版的国产化。

掩膜技术是高端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序,主要用在平板显示、先进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领域。“成都路维第11代掩膜版产品各项指标达到了行业内国际先进水平,有些指标甚至优于国际水平。”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运用全球最先进一代——第11代光掩膜版技术,产品主要针对平板显示行业。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掩膜版制造基地,并打破国内光掩膜版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局面。

掩膜版国产化的背后,是一个经济总量超1.5万亿元的城市,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

这样的奋进之路,源于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的改革创新。成都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动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都规划建设了66个产业功能区,将生产、研发和居住、消费、生态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以宜业宜居为目标塑造城市新形态。目前,各产业功能区项目招引成效显著,新引进了一批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

这样的奋进之路,源于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成都在全国首创新经济委,启动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和“双百工程”,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发展与应用,独角兽岛等空间载体加快建设。去年,新增新经济企业4.1万户,培育独角兽企业4家,新经济活力居全国城市前列。

“这是一场让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的鼓劲会。”去年,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上,通威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得到了一份“大礼包”。“感觉更有劲了。”会上,我市提出,推进以创新和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真金白银”25条,建立上市公司纾困帮扶基金,新增民营企业9.35万户。

新年伊始,战鼓更急切。上月闭幕的市两会明确,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深入推动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和吸引能力。做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全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软件名城。推动医药健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

数据更有说服力。去年以来,成都实施高质量现代化产业攻坚计划,加快构建“5+5+1”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增长10.8%,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2%。电子信息产业、新型显示、软件、信息安全等跻身全国前列。

氢能产业链初步形成。积极推进5G产业布局,建成全国首个5G示范街区,二环快速公交成功实现全球首例户外5G测试。强化项目支撑,签约引进重大项目195个,开工建设重大项目143个,竣工投产重大项目120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

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文化旅游、生活服务五大新兴服务业同样表现不俗,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建设,本外币存款余额3.8万亿元、贷款余额3.3万亿元,新增上市公司11家,深交所西部基地落户运营。

系列数据表明,成都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开放型功能体系正在形成。

城市生活品质更高

劳有所得、学有优教、住有宜居、老有所养

去年11月,成都荣登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这也是第十次连续荣登,成都成为当之无愧的“幸福之都”。这样的幸福体现在市民生活里:劳有所得、学有优教、住有宜居、老有所养,随着高品质生活在成都徐徐展开,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提升。

去年10月,成都与丹麦友城霍森斯历时3年筹备共建的公办国际化学校“霍森斯小学”和“霍森斯幼儿园”在高新区开学。这是继蒙彼利埃小学后,成都第二所公办国际化小学、第一所公办国际化幼儿园。

“以后,更多孩子可以在家门口上公办国际化学校,享受来自丹麦的高质量多元化国际教育。”霍森斯小学副校长曾霞说。

让学有优教,去年,我市新投用幼儿园98所、中小学55所,分别新增学位3万个、8.2万个,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学位覆盖率达到87.3%;全面消除超大班额,37.8万名流动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蓉接受义务教育。

让劳有所得,去年,我市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新增城镇就业2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新建社区养老院61家、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7个。关心关爱残疾人,提供服务749万项次;配租配售保障房2.3万套。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分别增长19.8%、27%。

让老有所养,去年我市新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5所。实现医联体基层全覆盖,459个医疗机构互认检验结果。61种治疗重特大疾病的药品纳入医保支付。2万余名重度失能人员享受长期照护保险。

让住有宜居,我市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编制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成立全国首个公园城市研究院,启动鹿溪智谷、交子公园、天府锦城三大示范工程。

在成都,厕所也能“鸟语花香”,厕所也是“科技时尚”……位于武侯祠大街高升桥小游园的这座公厕与武侯区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连接,组成一个云平台,实时监督公厕保洁和环卫公司管理情况。

城市生活品质更体现在一处处细节上。去年,我市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公厕700座;开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试点;新建环卫工人作息房166个;扎实推进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深入落实“818”专项规划,开工建设902个项目、建成350个项目,累计投资104亿元。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免费开放……成都聚焦高品质生活,改革创新与惠民利民双措并举,城市的宜居度和市民的认可度全面提高。

社会治理效能更高

城市更加宜居、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建成于2002年的双流区欧城花园,现有住户3000多人。这个小区由于管理不善,环境曾变得脏乱差。此前, 欧城花园创立了“党组织+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大会+业委会+监委会”的“1+211”机制。安装智能电表、小区修枝、建电瓶车集中充电桩……这些虽是鸡毛蒜皮却往往扯皮不断的事,在新的治理机制面前,很快就得到解决。

“神经末梢”从“坏死”到“激活”,牢牢抓住的,是机制改革这个牛鼻子。

打破社区治理“九龙治水”,成都从顶层设计破题。成都设立市委社治委,在市委专门设立一个负责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改革工作的职能部门,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如何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成都从城市的细胞——社区入手,让城市更加宜居、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去年,成都建成社区综合体79个、示范性国际化社区4个,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荣获全国“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

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带来的是生活服务上的便利。2018年,市民的生活还因为一个APP而变得更加方便。进入天府市民云APP主页,登录即可享受“一站式”服务,查社保、查个税、查公积金、医院挂号、缴水电气费……31个部门120多项服务一网通办。

为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成都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去年,成都完成1918条背街小巷提升整治和109条特色街区打造,开展“最美街道”“最差街道”评选;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35.2%;改造棚户区1.2万户、老旧院落327个;强力推进“两拆一增”,拆除违法建(构)筑物136万平方米,拆除围墙31万米,增加透绿开敞空间480万平方米,城市空间更敞亮。

社区发展治理的初心是实现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都让社区发展回归到质量内涵,加快实现社区的和谐宜居和高品质发展,让这座“生活城市”更加精彩。

深入实施“治霾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全市清洁能源占比达58.8%;深入实施治水十条,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管理,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坚持全域增绿,新建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188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5%……建设美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一幅“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正徐徐展开。

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当前的成都,正按照省委要求,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做优成都“主干”功能,主动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原标题:“生态圈”浓缩人城境业协调发展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