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引领成都转型突围

成都商报 2019-04-22 07:31

  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美景

(一)

18个月2600公里,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天府绿道打开一幅中国最新城市形态——公园城市的恢宏长卷。

拨开表面的花团锦簇、枝繁叶茂,2600公里绿道上,成都正在发生什么?

所谓“看山不是山”,来自外部的眼光,往往更能通达事物的内里。

今年3月以来,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CCTV、光明日报、央广网、经济日报六大央媒不约而同关注成都绿道,“侠客岛”《 这座城,想低调都难》和“地球知识局”《 18个月2600公里,成都再次跑在全国前列》两篇聚焦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网文更是成为爆款。后者全网阅读量近1000万次,点赞数达2万次,覆盖人群上亿。

多数网民点赞成都绿道名不虚传,认为成都正向世界文化名城、花园之都迈进,如“很想去成都生活一段时间”“实测体验很不错,各种公园各种绿道各种湿地,离繁华很近,离自然不远”。

显然,天府绿道建设,其价值远不止于城市增绿;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其意义也早已超越一市一地。

一个主题深刻而厚重:新时代城市的突围和转型。

(二)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总是在新旧之间来去匆匆。如果将人类社会比喻为地球上的一棵大树,那么城市就是这棵大树的年轮。

4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也创造了城市发展的传奇。然而,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问题。新时代,城市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模式的升级转型,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历史的起承转合处,何处是新一轮城市转型发展的风暴眼?

2018年的一头一尾,清晰呈现答案。

去年岁末,设立至今20个月之后,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雄安新区的设立,被定位为“国家大事,千年大计”。随着雄安新区规划的出台,一个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创新城市建设模式的全国样板已是呼之欲出。

距离雄安新区1700公里之外的成都,则在2018年的年头,发酵了一个中国城市体系的崭新概念:“公园城市”。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以宽广视野、深刻洞察和战略远见为成都发展把脉定向,期许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要求成都“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这是一个全新概念。”“公园城市”理念一经提出,国内城市规划专家们不约而同作出了同一判断。

其新何在?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美好生活;其根本,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其关键,是优化布局、塑造形态;其目标,是回归“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显然,这意味着一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的系统性变革。

所谓“盛世造园”,这一全新城市理念,蕴含着对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审慎把握,集合了对发展理念的时代性探索,体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的巨大进步以及新的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社会转型必然的结果。

从雄安到成都,从新区到“新城”,一个逻辑十分清晰:在新思想、新理念指引下,实现新时代城市的突围、转型。

(三)

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2018,成都开启了公园城市的建设元年。

为什么是成都?

这一追问的要义,并非是对城市过往发展成就的简单罗列,其实质,是要回答公园城市建设靠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

诚然,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城不改址三千载,址不改名二千五”的成都,具有中国城市发展的完整曲线,从古至今中国城镇化的三次浪潮,成都每一次不仅在场,而且都在风口浪尖,其新时代的转型实践,具有一种“范本”意义。而且,从先秦李冰治水修筑都江堰致“水旱从人”,到唐代高骈改道郫江成“二江抱城”,成就中国经济和人文地理版图中的“天府之国”,成都本身具有突出的、建设公园城市的自然禀赋和生态本底。但是,使成都得以成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并在全国领先建设公园城市的最关键因素,则是成都是全国率先以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作为城市发展指导思想的城市。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确定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自此,新理念成为成都城市工作全局的统揽,推动着成都的产业之变、形态之变、生态之变、治理之变。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期间,明确表示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外界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对成都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实践的高度肯定。

原标题:公园城市引领成都转型突围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编辑:孙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