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引领成都转型突围(2)
成都商报 2019-04-22 07:31
2017年11月,成都城市新总规公众意见征集稿明确提出“建设高品质的和谐宜居生活城市”。这一概念,已经相当接近公园城市内涵。而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指示,则使成都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有了更大格局、更高标准、更重使命。2018年3月,成都市两会通过的成都城市新总规,将“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调整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至此,公园城市建设成为成都的率先实践。
2018年7月,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决定”出台的背后,是围绕新思想、新理念,紧锣密鼓的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集中体现了成都对公园城市认识的提升,观念的更新,思维的突破。
成都擘画的公园城市蓝图,蕴含四个特征:以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突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突出三个转变: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的转变,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的转变,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的转变;彰显六大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
字里行间,成都对于公园城市的顶层设计,饱含对于城市发展新与旧的思辨。所谓“旧”,是对过往发展的集中反思,而“新”,则是对新思想的全面遵循,对新理念的全面践行,把新思想、新理念体现在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一寸空间,每一处场景。
从旧到新,一场突围,已然发动。
(四)
思想的闪光,总是在实践中被放大,被感知。
一条绿道,不仅塑造公园城市脉络,也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集中呈现了成都对以往城市发展模式的自我觉醒与自我超越。
从都江堰柳街镇七里诗乡绿道出发,绕城320公里的田园绿道串林盘、接桑梓,溶解城乡边界,重构大美乡村;
沿锦城湖一路向东,规划全长34公里的锦城绿道清波环绕、鹭鸟翩翩,“独角兽岛”出没其中,新经济聚集区日益成势;
顺锦江乘船而下,沿线78公里锦江绿道不仅形成一个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生态绿环,也衍生“夜游锦江”旅游拳头品牌。华灯初上,水影灯彩,“门泊东吴万里船”胜景重现,三千年烟火气美轮美奂。
抓一纲而带全局,抓一工程而活全局——这就是“绿道”在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基本盘”意义。
“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的定位,绿“润”无声,正在推动市民生活方式变革,是公园城市“公共属性”的直观呈现,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深刻表达;
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结构,交融山水,连接城市、乡村和社区,将整个城市建成一个大公园,构建全新的城市生产生活图景,营造“安逸水土养安逸人”的生活美学;
绿色生态体系、绿色功能体系、绿色交通体系、绿色产业体系、绿色生活体系,五大体系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
尤其对绿道功能的深度挖掘,提升了绿道综合效益,放大了绿道价值。如今,天府绿道已经形成了慢行交通、文化展示、体育健身、生态景观等场景功能,形成了时尚消费、文化创意、流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典案例。
透过绿道肌理,一条“突围”主线清晰可见。
突围,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以绿道体系引领城市生活,以“东进”实现“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推动城市永续发展。
突围,以新载体孕育新业态,以新场景催生新流量,由低成本要素驱动转向创新生态驱动,由生产保障优先转向生活品质优先。
突围,打造与公园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治理模式、城市治理手段,让整个城市的大生态健康而富韧性。
突围,以公园城市为最新起点,打破区域竞争边界,对标全国、对标全球,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找位置;
……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不仅仅是对“短板”的修复,也不是简单意义上对历史的“复读”,而是一种重建,是对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新模式的主动践行,是对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新路径的积极探索,是新理念引领下的城市整体转型。
(五)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使成都从此开启“天府”模式,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城市范本;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1300多年前,杜甫笔下的成都,岁月静好,亲近自然;
“天那么大!地那么宽,平!油菜花那么黄,香!小麦那么青!清澈见底的沟水,那么流!流得汩汩的响,并且那么多的竹树!”80多年前,成都作家李劼人身边的成都,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
时代场景的转换,反映城市功能以及基本景观的每一阶段变化,对应着人类文明的每一轮更新迭代,投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折射城市历史使命的不断更替。
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将在成都召开。成都在公园城市引领下的城市突围与转型,将在更广视野、更多层面、更宽领域,接受检验。
原标题:公园城市引领成都转型突围
编辑:孙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