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能网格体系 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红星新闻网 2019-07-18 07:02

1e

网格员和民警一起走街入户采集信息。市委政法委供图

网格是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单元,是城市治理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成都市委政法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保障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开拓创新,聚焦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积极构建高效能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夯实了基础。

聚焦网格化服务管理现代化

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大脑中枢”

坚持党委统揽,不断优化治理机制,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构建起集中统一、共用高效的市域社会治理指挥运行体系。

坚持政治导向,顶层设计下活“一盘棋”。积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聚焦基层“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强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动力主轴,强化互联互动“条块协同”,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市域社会治理优势,认真贯彻落实《成都市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和《成都市“互联网+城市”行动方案》,着力优化机构、转变职能、提高效率,整合市域各方力量资源,统筹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创新发展,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坚持制度保障,上下联动形成同频共振。坚持党政主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网格力量整合全面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配套制定《网格力量整合工作任务分工表》《成都市网格划分指导规范(试行)》《成都市网格员队伍管理办法(试行)》等8个文件,形成“1+8”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整体架构。各区(市)县结合自身实际,调整或新增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组织架构,落实人员编制,实体化开展工作,形成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

坚持多网融合,部门协同实现集中指挥。聚焦部门网格平台各自为政带来的“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问题,自主研发集成指挥调度、预测预警、态势感知、辅助决策等7大功能的“大联动·微治理”信息系统,与“雪亮工程”监控、网络理政、天府市民云等37个信息系统联网融合,采集1.3亿条基础数据。依托“大联动·微治理”信息系统,建立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综治中心,与智慧治理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公安指挥中心、数字城管中心并轨运行,形成市域社会治理指挥中枢,引导55个部门专业力量和全市群防群治力量实施精准治理。

聚焦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化

打通市域社会治理“末梢神经”

紧盯网格划分标准不一、网格力量分散、平台软件繁多等问题,创新推动“网格、职责、队伍、系统、工作、数据”六大融合,形成了联动融合、开放共治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

推动网格融合,编织一张网格。破除思维定势、消除部门壁垒,切实打破网格边界交叉、网格力量错综复杂的格局,在全国率先启动网格整合,将综治、公安、城管、环保、文广旅等12个部门共计20281个网格统一整合划分为15329个网格,其中一般网格13209个、专属网格2120个,解决了部门间网格划分标准不统一、网格力量分散、协调处理事件繁琐等问题,实现了共建、共享、共赢。

推动职责融合,明确任务清单。坚持主责主业与兼职兼责相结合,科学界定网格员职能任务,全面梳理各部门需要网格员承接的职责,融合叠加综治、公安、人社、环保、安监、食药监、教育、文广旅、城管、水务、房管、消防12个部门由网格员承接的职责,制定出全市专职网格员采集基础信息、发现搜集报告问题隐患、排查劝调一般矛盾纠纷和宣传发动群众4大类25项职责清单。

推动队伍融合,建强网格力量。针对网格员队伍庞杂、力量分散等问题,坚持集中集约、降低成本原则,按照“一格一员、一格多员”要求,有序整合综治、环保、文广旅等原有网格员,在全市建立起一支13445名的专职网格员队伍,统一服装、标识,统一配备手持终端机、工作证、工作手册、工作日记本、联系卡、工作包、工作服“七件套”等装备,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保障、统一考核。

推动系统融合,搭建联动平台。以“大联动·微治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建立网格GIS地图、音视频指挥调度、大数据汇聚分析研判、网格化服务管理人工智能辅助等功能模块,推动与网络理政平台、“雪亮工程”监管系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系统、寄递物流行业监管信息系统等互联互通,为数据资源融合提供系统支撑,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数字化、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为联动联勤提供平台支撑。

推动工作融合,规范闭环流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优化“前端发现报告—网上分流移交—部门限时办理—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的分级、分类链条式事件办理流程,完善以信息化为支撑的警非分流、诉调对接、联动处置等部门联动联勤模式,实现与“大联动·微治理”信息系统闭环处置流程。

推动数据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在全市职能部门开通“大联动·微治理”信息系统账号,完成综治、公安、城管、环保等部门基础数据信息和视频监控信息相互流转, 汇集人、地、事、物、组织等信息2181万条,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应用,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安全可靠的“大数据”信息资源支撑体系。

聚焦网格化服务管理精细化

构筑市域社会治理“神经回路”

坚持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导向,注重法治保障,建立“四位一体”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促进治理资源向网格集中、向基层倾斜、向需求聚焦。

建立事项准入制,把好入口关。着眼于网格化服务管理减负增效,防止网格员责任无限放大,“担子”越挑越重,坚持“人随事调、费随事转、事费匹配”,全面理顺理清职能部门下沉服务管理事项,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对新增网格员承接服务职责,由相关职能部门报请审核,提供相应经费, 并按照“谁委托、谁负责”原则,对网格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防止出现“甩手掌柜”,确保工作有序衔接。

建立考评淘汰制,把好质量关。深化群防群治机制,准确把握网格员角色定位,注重作用发挥,建立网格工作流程“痕迹化”管理、网格巡查“轨迹”监督、事件办理“三灯一牌”网上考核、数据信息质量检查、视频巡查等考核评价制度,实行分级、分类量化考核,坚持每月考核、季度累计、年终评定,考核合格可以续聘,考核不合格予以淘汰,促进队伍良性循环,确保市域社会治理在基层末端开花结果。

建立工作激励制,把好效率关。坚持以事件为中心,不断完善群防群治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采取“计件”与“计时”相结合的方式对群众参与群防群治给予奖励,做到“应奖必奖、及时奖励”,广泛采取发放购物券、餐饮券、微信红包、现金等多种形式给予奖励,对重大线索信息按“一事一议”原则报请相关部门加大奖励,坚持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大力开展百佳、十佳优秀网格和网格员等评选活动,有效激发专职网格员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立服务购买制,把好保障关。遵循超大城市治理规律,推进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作用,坚持市场化取向和社会化方向,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和专业公司力量,通过社会化方式推动治理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建立权责利相统一、按劳计酬的政府购买网格服务制度,实现“以钱养人”向“以钱养事”转变。

以庭审实质化为突破口

着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2015年,在成都市委政法委统筹下,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工作。4年多来,这项工作先后多次获得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批示肯定,被评为四川改革试点典型案例,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广泛宣传报道,成为闪亮的成都改革品牌。

目前,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已经创新形成七大核心做法。形成了明确庭前会议效力、高效排除非法证据、关键证人“应出尽出”、有效调查出庭证人、提高当庭认证和宣判比例、“平等武装”控辩双方、优化完善裁判文书等核心做法。创新设计“2+30”制度规范。出台实施和深化改革意见2份,单独和联合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司法局等部门制定共计30份以操作规则为核心的规范性文件,完整覆盖改革整体流程。创新探索一体化改革操作模式。将改革与刑事审判一体统筹,初步形成以繁简分流、轻案快办为前提,以必要充分的庭前准备为基础,以证据“排非”、人证出庭、综合认证为重点,以专业化审判、静默化管控、信息化支撑的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操作模式。

4年多来,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有力解决了庭审虚化问题。目前,成都市中院共开试验示范庭审2351件,律师参与辩护达100%,庭前会议召开率达64.70%,人证出庭率达44.96%,排除“非法证据”16件,当庭认证和当庭宣判率分别为73.84%和53.34%,有效发挥庭审决定性作用。同时,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有力推动了司法制度的完善。同步分别承担2项国家社科基金和1项最高法院研究课题,改革经验被《关于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三项规程”全面吸收,促进刑事诉讼法相关规范的修订。

下一步,成都将以“六个实质化”工作要求为统领,继续深入推进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实落地,保持该项改革在全国持续领先,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成都经验”。

本报记者 晨迪

原标题:构建高效能网格体系 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