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 静待花开

成都日报 2020-05-24 07:22

□本报评论员 刘金陈

特殊时期召开的全国两会,万众瞩目。5月22日,在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的同时,就有不少提振信心的“金句”冲上热搜,“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正是其中之一。

虽只有短短八字,却胜过万言。既意蕴深长,深刻揭示出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又一字千钧,突出强调了抓好“六稳”、落实“六保”底线思维的重要性。留得青山在,不仅是不怕没柴烧,更是放水养鱼、韬光养晦,剑指更美好的未来、静待花开。

结合具体语境,“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在报告中是强调“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但结合时势背景,这里的“青山”却不仅仅是指企业。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变化和经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报告提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而这两个优先项却与留企业深度耦合在一起,留企业是稳就业的前提条件、保民生是留企业的客观结果。“青山”的外延包括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对应的正是报告中多处强调的“六稳”“六保”。

——“留得青山”是一种底线思维,源于对外部环境实事求是的客观判断,留得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只有留得了企业,才能控制失业率、稳定就业,人民安居乐业、有了收入才能增加消费,消费增长起来才能刺激生产供给、扩大投资规模。从企业始到企业终,是一个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可以说,留得企业就留住了最重要的市场主体、留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牵住了“牛鼻子”。

——“留得青山”是一种关键思维,源于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论,留得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顾的是眼前,谋的是长远。不仅是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报告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企业纾困方案。如果说减税降费、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是从财政收入端发力,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就是从财政支出端纾困。放水养鱼是为了韬光养晦,精准发力是为了让企业轻装上阵、守住“六保”底线,是一种放眼长远、不计一时得失的执政智慧。

——“留得青山”是一种发展思维,源于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留得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

“留得青山”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工作方法论。纵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无论是政府财政收支的“一减一增”,还是投资领域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无一不贯穿这一理念。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我们没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无措。而是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担当、“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魄力沉着应对,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用改革开放的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八个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必将提振精神、鼓舞士气。正如有网友在网上所评论的,“青山依旧在,绿荫会回来”,而花开的那一天同样会到来。

原标题:青山依旧 静待花开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