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孜县百村产业基地 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成都日报 2020-11-02 07:57

本报记者白洋在甘孜县采访

甘孜县百村产业基地 龙泉驿对口支援队供图

碧空如洗,白云缭绕,巍峨的卓达拉雪山下,一座壮美的藏式古城兀然耸立。雄伟的城门、高大的城墙、可供远望的碉楼、三十员大将的寨子……古城的这些景观都是根据史诗《格萨尔王传》记载的内容所设计,步入其中,仿佛来到史诗中记载的场景。

清晨,城内,雅砻文旅酒店外,一辆运送瓜果、蔬菜、肉类的配送车稳稳停在酒店门口,早早在此等候的康珠青措立刻和同事们一起迎上去,将车上的各类食材搬到后厨并摆放整齐。近来,随着甘孜县旅游旺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入住雅砻文旅酒店,客人们对酒店提供食物的需求,也多了起来。一想到这,康珠青措手上的动作又加快了。

雅砻文旅酒店所处的这座城,就是甘孜州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和文化旅游项目——甘孜县百村产业基地。该项目是龙泉驿区通过对口支援方式,投资甘孜县12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产业,通过其自主决策方式集聚力量,形成在甘孜县最大的援建项目,总投资6.3亿元,其中龙泉驿区援助资金9400万元。项目主要依托格萨尔文化、红色藏乡、雅砻江景区、踢踏之乡等文化旅游品牌,以“文化+旅游+城镇化”作为战略定位,全方位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板块,成为甘孜州北部片区旅游集散综合示范地,同时还帮助甘孜县发展全域旅游新模式。

【讲述·我的受援故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工作机会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把一天所需食材搬进厨房,作为酒店厨房杂工,康珠青措接着干起了备菜的工作:不同的食材经清理后放在指定的位置,厨房的清洁也要进行维持……

“客人点了青椒肉丝、豌豆尖汤……快点准备上菜。”临近中午,听到酒店餐厅服务员传来的信息,康珠青措立刻从货架上取出相应的蔬菜,快速处理、清洗干净后,将食材交给厨师。很快,几道美味佳肴被制作出来,送到了客人餐桌上。

在客人用餐的同时,康珠青措就将菜刀、炒锅等厨具清洗干净,并按酒店的规定将所有物品归置原处,等客人用餐完毕,她还要负责将所有的碗筷清洗干净,并放回专用的储存柜中。

康珠青措今年45岁,上半年经龙泉驿区对口支援工作队介绍,成为该项目内雅砻文旅酒店厨房杂工。在同事的眼中,康珠青措给人的印象就是总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这份工作让我的生活变好了,当然高兴。”原来,康珠青措是甘孜镇瓦巴村村民,以前一直以打零工为生。“那个时候没得房子,只能在县城租房子,打零工辛苦不说,也赚不到啥子钱。”康珠青措告诉记者,到酒店工作之前,她曾在一家干洗店工作,起早摸黑工作一个月,只有400元的收入,其中100元还要用于交房租,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当康珠青措在厨房忙碌的同时,来自贫困村下雄乡俄措村的卓玛拉姆也来到酒店的客房,她要将客人们住过的房间打扫干净,并替换客人们用过的床单、被罩等用品,以备新的客人入住。

卓玛拉姆今年35岁,与丈夫共同抚育了3个孩子,“过去我一直在家里放牛、照顾小孩,一家人的生活都靠丈夫一个人的工作收入。”卓玛拉姆说,他们过去的家距离县城有15公里,海拔高,条件艰苦,孩子们距离学校也很远,一家人过得非常辛苦。

和康珠青措一样,卓玛拉姆的生活也因甘孜县百村产业基地的启动而变化。原来,作为国家4A级景区,甘孜县百村产业基地不仅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也把越来越多的企业招引过来。

雅砻文旅酒店经理汤晋介绍,正是看好甘孜县百村产业基地的前景,他们公司于去年将酒店落户。“一方面,基地主打格萨尔文化,极具特色,对游客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甘孜县旅游资源丰富,且地处317国道沿线,能为我们源源不断带来自驾游游客。另一个利好消息是,随着甘孜格萨尔机场的通航,越来越多的高端游客也会来到这里。”

而酒店的成功入驻,也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酒店对员工的需求量很大,从本地就近招聘,也是我们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汤晋说,截至目前,像康珠青措、卓玛拉姆一样的原贫困村村民,他们已在当地招聘25位,人均工资近3000元。“这不仅极大改善了村民们的家庭生活,也教会他们更多的工作技能。”

事实上,在甘孜县百村产业基地,几乎每一家入驻的企业都像雅砻文旅酒店一样在当地招聘了家庭相对贫困的员工。这些工作机会,不仅改善了他们当下的生活,也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更加期待。

“现在的生活真是和过去不一样了,特别舒服。”谈起当下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憧憬,卓玛拉姆笑起来,“只希望三个孩子都能读上好学校,他们未来的生活能比现在的我们更加幸福。”

在酒店厨房里,康珠青措在准备食材。她成为甘孜县百村产业基地的一名员工

甘孜县128个贫困村的村民可以从百村产业基地项目中获得分红

项目就是一个聚宝盆

分红带给他们源源不断的收入

用过工作餐后,酒店的工作也暂时清闲下来,康珠青措有了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休息时光。于是她走出酒店大门,沿着基地内的旅游步道,来到一座同样极具藏式风格的建筑。这是一家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商店,商品包括藏族服饰和手工艺品。记者注意到,建筑的大门不仅有店铺的店招,一旁的建筑编号下面,还刻着甘孜镇瓦巴村几个大字。

店铺里,几位外地的游客正仔细地挑选自己喜欢的手工艺品。来自重庆的王峰就是其中之一。“难得来一趟,还是想带些有特色的工艺品回重庆。这里的手工艺品很有藏族特色,不仅可以自己留作纪念,也很适合分享给好朋友。”说着,王峰将自己挑好的几样拿到柜台,并用手机支付了费用。

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幕,康珠青措也高兴起来,而她环视店铺的眼神,就像是看自己家的商店一样。也难怪,从本质上说,康珠青措就是这栋建筑的主人,也是这家店铺的房东。

原本是贫困村村民的康珠青措,怎么能成为这样一家大型铺面的房东呢?这就不得不提甘孜县百村产业基地项目创新打造的扶贫模式了。

原来,为增强甘孜县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帮助甘孜县打造贫困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长效就业增收的产业支撑,龙泉驿区立足甘孜县资源禀赋,于2017年起,计划五年内总投入9400万元作为甘孜县12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资金。甘孜县动员这128个贫困村,通过自主决策,将各个村的产业发展资金集中投入到百村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中,从而获得项目经营收益的长期分红权。

康珠青措还记得村里组织的那场动员大家参与项目的会议。“那时我正在县里打工,突然收到村里的通知,说要开一场和每个村民生活都息息相关的大会,所有人都要参加。”回到村里开会时,康珠青措发现,会议现场多了几位生面孔,后来她才知道,这几位都是龙泉驿区对口支援工作队的队员。原来,龙泉驿区向瓦巴村提供了近100万元作为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资金,这次会议,就是讨论如何使用这笔资金。

“刚开始讨论的时候,村民们提出了好几种意见。”康珠青措说,有村民觉得村里大部分人都过得很辛苦,好不容易获得这么一笔巨款,不如按人头每人分一笔改善生活;也有人说用这钱到镇上开个店,说不定能赚上更多的钱……

等村民的意见都表达出来后,龙泉驿区对口支援工作队的队员们站起来,建议村民们把这笔钱投入到百村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中。康珠青措说,时间过得太久,她已记不清队员们的原话,但还大概记得队员们所说的几个原因。

“他们说,把钱投进去,基地建成后,我们就能成为里面一栋建筑的房东,每年都可以拿到租金分红。而且这个项目发展前景很好,我们能拿到的分红也会越来越多……”康珠青措说,一场会议下来,很多村民都被队员们的话打动了,对那些想法不同的村民,队员们此后也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终于取得全体村民的一致同意。

事实上,康珠青措在瓦巴村经历的这一切,在甘孜县128个贫困村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而项目顺利建好后,三十员大将寨子加起来也形成了128个单体建筑,每一个贫困村都分到一栋,一栋建筑的年租金就成为一个贫困村的年度分红收益。

去年底,基地共收取1100万元租金,全部分发到了各贫困村,康珠青措也顺利拿到了第一笔分红600多元。“拿到这笔钱的时候我特别高兴,这比我过去辛苦工作一个月赚得还多。”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编辑: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