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交会接力广交会 成都谱出开放、创新“双重奏”

成都日报 2021-10-18 08:42

在成都举办的往届创交会上,嘉宾与智能机器人进行互动 本报记者 张青青

10月14日,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开幕。“2021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则将于10月20日至21日在成都举行。

论开放发展,广交会扮演着城市乃至全国对外实现货物与服务开放的“窗口”,它更是成都企业对接国内外市场,推动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成都今年参加线下广交会的企业共计17家,涉及电子消费及信息产品、五金、工具以及汽车配件等。

讲创新驱动,创交会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成都经济发展的内核。活动期间,数字经济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国内外商业领袖、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热点城市、知名高校、著名投资机构、顶级创新载体、核心产业集团、创新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商会、创新代表企业等将齐聚成都,共同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新技术、新应用。

开放,创新,构成成都别具一格的城市气质。

A

广交会上觅新机

成都女鞋“走”向全球

10月15日至19日,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称“广交会”)首次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在广州举办,对众多外贸企业来说,意义不言而喻。成都子午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易东为此已准备了两个月有余。“线下广交会的恢复提振了行业信心,我们精心挑选了重点产品在线下展出,为展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易东如此重视广交会,不无道理。作为全国范围内历史最长、到会境外采购商最多、成交效果最佳的展会,广交会为众多参展商带来外贸订单。尤其是疫情下,外贸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广交会重启线下的意义重大。从1998年至今,连续参加了45届广交会的子午公司,见证着广交会一步一步的变化,更在发展壮大中感受着城市对外开放的活力。

瞄准成都女鞋 到全球市场大海中“游泳”

创办于1957年的广交会,原名“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那时,广交会几乎是中国企业对西方国家市场贸易的唯一通道。改革开放之前,广交会只有通过外贸专业总公司组团参展,而在改革开放以后,数以万计的中国企业开始瞄准广交会这个出口。

老广交会人都清晰地记得,很多企业老板为了能够“挤进”广交会费尽心机:有的企业家试图翻墙进展馆被罚款,有的在周边宾馆挨个敲门推销产品……“那时国内很多代工企业、出口贸易企业,只要搭上出口的‘快车’就不愁发展,广交会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易东回忆起20多年前第一次参展经历,感触颇深。

通过广交会,成千上万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其中就包括了成都女鞋。“立足国内,其与广州、温州、泉州齐名,并称为中国鞋业的‘三州一都’;放眼国外,成都女鞋一路从俄罗斯攻城掠地至欧美、中亚等市场,出口贸易额年年攀升。”在易东看来,从传统制造行业的粗犷发展,到小订单小批量化柔性定制,再到如今“成都制造”女鞋走遍全球,几乎全世界都知道,高品质、高难度工艺的真皮女鞋只能在成都做,这也成为了公司20多年来专注于女鞋贸易的根本原因。

扩大朋友圈 把“脚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对于易东而言,有好品质货源固然重要,但“通道”同样是关键,毕竟这关乎着成本、定价,也决定着市场和产品竞争力。“以前出货,大多依靠铁路运输至广州转到香港,再通过海运分发国外市场,这就大大提高了成本,也造成了海外市场拓展和同类产品竞争力下降的困局,而这一切都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息息相关。”

一个细节习惯,以前易东参加广交会或者是国外各类大型展会,都会随身携带一张中国地图,并事先在地图上用红色标记出成都的位置,如今办公室还保留着这样的地图,但却不再带去展会。“印象很深,以前参展时和国外客商沟通交流,他们对于成都这座城市知之甚少,当然除过大熊猫,但我心中总是想着,我们还有很多特色产业,譬如女鞋制造。”

近十年来,变化一直在发生,易东感受到了。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已然构建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共开通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131条,国际班列覆盖55个国外城市、17个国内城市,与全球2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成都已从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前沿。“城市对外开放的不断跃升,给予了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外贸企业通道上的支撑、展示推介产品的信心和更多拓展海外市场的机会。”

从2019年全年出口销售额635万美元,到2020年出口销售额680万美元,再到2021年预计出口850万美元,皮革鞋类主要产品市场更是分布在欧洲、中南美和北美各国……真正意义上让成都造产品“走”了出去。易东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之初,参加广交会只有一个标准摊位,目前公司已经拥有6个摊位,成为广交会VIP参展商、成都团鞋类唯一的品牌摊位。“感觉一年比一年好。展区一直在增加,一直在扩大,每年的产品越来越多。从我们展台走过的人都是从不同国家来的。你在这里,就会有客户过来,不用一个一个市场去跑。”

现在易东每次和客商交流时仍然让他感触颇深,但不同的是,现在的客商提及成都给自己的感觉总像是在成都住过很久的“老朋友”,在他们的聊天对话里,甚至能听到互相分享哪家火锅好吃,哪些企业又在成都投资种种“细节”。“随着成都这些年在国内外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企业也获得了更多打开全球市场的机遇,采购商对成都的了解也势必让其为我们投来更多目光和注意。”

借助开放机遇 期待通过“1+1>2”寻找合作双赢

“希望通过广交会,帮助我们的出口业务找回老朋友,也希望在国内采购商面前,展示我们的实力,育新机、开新局。”在广交会现场,易东在交流时充满期待地表示,作为我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广交会连续3届“云端”举办后,这次重启线下展览,也是广交会历史上首次线上线下融合举办。“这种模式将成为广交会未来发展的新特点,有望实现多赢,但也是我们这样的‘老’外贸企业遇到的新挑战,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抑或是模式创新上,都需要时间来适应。”

今年广交会,子午主要是采取线下参展的方式。“尽管受疫情影响,预期的客人来访数可能会不尽如人意,但公司依然按照之前的摊位数量和精装修标准来准备,参展产品尽量突出公司优势、区域特色。”易东直言,外贸企业转场国内并非易事,无论是研发创新,还是营销模式创新,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做保障,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释放的红利,恰恰为企业增加了现金流,“我们这次广交会最期待的就是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发挥我们在产品设计生产和货源供应上的优势,和在营销模式、渠道创新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进行合作,进而实现‘1+1>2’。”

“线下广交会,可以实现同一时间窗口的集中展示。客商不只看我们产品,还可以看其他同行的竞品,通过对比体现出我们的技术等优势;同时我们对很多客商做产品发布,效率就会高很多;但线上互联网工具的应用,则可以使得商品长时间和跨区域呈现,这也是广交会近年来最大的变化。”易东直言。

从“双机场”的空中航线辐射、中欧班列的地面市场延展,再到现在中国(成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市场采购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开放的种种探索和实践带来的红利,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无一不意味着机遇。但易东也强调,“无论是‘触网’转型也好,抑或是坚持线下展示也好,还是要认识到,企业只有苦练内功,不断提高附加值提升质量,才能让产品成为‘硬通货’。”

B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

的数字经济展高地

科伦药业的智能化车间,循环滚动的生产流水线上,一排排玻璃药瓶依次进入,清洗消毒、灌装、密封、贴签、包装、封箱全程自动化控制,最后由不停运行的机械臂将一箱箱包装好的药品整齐码放在转运盘上。40公里外的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全自动机器人顺畅有序地完成冲压、高精度焊接、精准喷涂、一体式自动化合装等工作。

无论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还是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已经向成都先进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延伸扩展。这正是顶层设计为成都擘画的数字经济新蓝图——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赋能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下,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强化创新驱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城市把握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机遇。

10月20日-21日,“2021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将在成都举行(下称“创交会”)。本届创交会以“链接数字时代·蓉入美好生活”为主题。成都提出,以“创新”为内核,以“数字经济”为主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成果展示和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展高地。

第130届广交会吸引了不少客商参展

第130届广交会上,成都女鞋引人关注

“数字产业化”方面,近年来,成都陆续出台《成都市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等顶层规划,引导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形成政企合力,共推数字技术构建产业新生态,促进形成更强大的创新活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成都还在加快实施“产业数字化”。比如,科伦药业通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制造执行敏捷化,仅高端尾灌输液药品智能制造车间就提高生产效率32%,降低运营成本26%——其背后,正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按照《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成都将打造20个国内知名的工业互联网优势平台,先进制造业产业功能区实现5G“双千兆”全面覆盖,并形成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生态服务体系。今年4月印发的《成都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也提到,成都将在细分领域突破一批工业软件,推出一批高价值、广应用的工业APP。

C

税务“微创新”

服务企业创新创业

企业创新创业谋发展,政府作为“店小二”,也在不断进行“微创新”,以向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全市税务系统近年来推出多项创新举措,为在蓉企业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氛围。以国家税务总局成都市金牛区税务局为例,在税费征管方式平稳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该局从纳税人缴费人最关心最切身的小处着手,从税费服务堵点痛点难点的实处聚力,通过税务服务“微创新”,体现出背后的“大民生”。

“金牛税务智能办税服务厅的‘一分钟·小件速办’区域既创新又省心!我可以不用取号,直接在小件速办区域就快速办结,真是大大节省了我的办税时间!”近日,广药四川医药有限公司的办税员任女士在体验了金牛税务创新打造的“1分钟·小件速办”服务后,激动地说道。

将为纳税人缴费人办实事作为提供优质服务的第一要务,金牛税务创新打造“1分钟·小件速办”服务专区,梳理出税(费)扣款、信息变更等13类高频简易事项,实现内外网联动,无需取号,避免往返跑,确保小件业务“办理不取号、资料零报送、1分钟办结”,办税窗口压缩20%,等候时间压缩30%,到厅人数缩减15%以上。

记者还了解到,为切实解决往返跑问题,金牛税务进行了另一个“微创新”,即集中整合17类包括27个具体的后台流转事项,实现了纳税人绝大多数高频流转业务从跑多个部门向一站式办结转变,进一步压缩了办税节点,实现99%的业务量能直接在支持中心办结,流转节点缩减50%,进一步压缩办理耗时,户均办理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6分钟,耗时减少60%。同时,为满足金牛区7.4万户个体纳税人、62.5万户自然人缴费人的办税缴费需求,顺应自然人管理服务要求,金牛区税务局还创新成立了自然人办税服务厅。

D

去年“双创”金融指数

成都排中西部第一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本次创交会将举办主题场景展,全方位展示成都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情况。“2021年上半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120.57亿元,同比增长6.3%,占GDP比重11.67%。”成都市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成都排名全球第35位,创历史最高水平,金融科技专项排名全球第25位。2020中国“双创”金融指数显示,成都排名全国第六,中西部第一。目前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2700余家,地方金融组织400余家。截至2021年8月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4.7万亿元,同比增长8.9%;本外币贷款余额4.4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证券交易额9.94万亿元,同比增长17.82%;跨境人民币结算额967.86亿元,同比增长53.78%,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稳中向好态势。

此外,成都数字人民币累计开通白名单用户超过1000万,试点场景超过22万个。成都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沪深交易所和新三板区域基地的城市,今年全市新增上市15家,创下新高,境内外上市达124家(A股97家),居中西部第一。截至8月末,注册在成都的私募基金机构388家,管理规模1574.24亿元,投出项目1574个,金融助推创新转化能效显现。天府金融风险监测大脑实现对全市200万家工商企业和外地输入型风险企业的监测全覆盖。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画好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同心圆’,下好成德眉资金融同城化先手棋等举措,全面提升成都金融创新创业驱动力和区域辐射带动力。”

本报记者 程怡欣 孟浩 李艳玲 图据受访者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