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源·古镇之崇州元通

2022-08-04 17:36  来源: 红星新闻网  

编者按: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探源天府文化。红星新闻网、成都手机报联合推出栏目“文化探源”,本期带你走进成都崇州元通古镇,了解古镇的乡风民俗、人居环境、建筑特色,倾听古老文化的声音,感受历史的厚重。

图片1

匾额上书“光风霁月” 顺读还是逆读?

攀上古镇粮站的顶楼俯视,整个古镇沿江修建,沿线发展长达约两公里,形似橄榄球,古建筑保存完好,风火墙像列队的卫兵占据高处,把守古镇户户居民和赖以生存的居所,沿江的吊脚楼虽然没有了吊脚的现实,但依江而建的建筑却依然感受其意境,洞穿古镇曾经的华丽……至今依然上演的“川西第一清明会”更是古镇热闹繁华的延续。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范成大,文武双全,能文还集统兵大员于一身。南宋淳熙初10月,即被任命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曾感叹:“成都以名都乐国闻天下,予幸得至焉。”可不到两年就奉调回京,取道郫县安德铺、沿元通至新津,乘船东下,沿途将所见所闻逐日记录编为《吴船录》。其中在元通这样写道:“江水分流,滩声聒耳。人家悉有流渠修竹,易成幽趣。”描写的就是上元、元通一带的景象。

过永利桥右拐沿江而下为半边街,90号,一栋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很吸引人,其屋顶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匾额等风化很严重,匾额四个字:“光风霁月”,门框上镶嵌的对联已经被毁。据悉,这是当年法国人在这里开办的当铺,现在已经成了民居。“光风霁月”究竟顺读还是逆读?逆读好像有点拗口,顺读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直走即新街、东盛街,中途曲折,转角遇到爱,东盛街48号依然茂盛的孪生银杏两株,树径约需五人合抱,真是柳暗花明又逢春,去抱抱温暖温暖这两颗历经劫难,依然顽强生长的树。63号转拐入双凤街口,南北侧均有小巷将街区分为若干片区,小巷直通江边。从河边搬运来往船只的货物,居民下河洗刷、淘菜、夜晚纳凉,这些穿梭的小巷就像一条条传输带一样,忙碌地将河流与古街连接起来,不厌其烦地上演着一帧帧画面。北侧广东会馆已经修葺一新,成为当地人集会、活动的一个场所,会馆门前已风化石墩似乎在倾诉会馆历史上的繁华,但历史上的陕西会馆毫无踪迹,江西会馆则残存了遗址。

汇江桥曾经是川西有名的铁杆桥,被誉为“川西第一铁索桥”,重修于光绪二年,桥长156米,横跨文井江,桥身三墩四孔,墩上均有桥亭,两端各一桥亭为三叠桥牌楼式,中脊歇山顶,上有飞禽走兽、人物戏文,是镇邪还是装饰冰冷的桥梁?桥身两端有30米长的引桥,引桥端蹲石狮扎紧、固定钢绳,以承托桥绳上之路板,各种因素的使然,整个桥让行在其上的人、自行车、摩托车自如往来,少有晃荡的感觉。不知道曾经的“小成都”时期,这座桥上桥下该是何等场面,又各自上演了哪些故事。每年沿河举办传统的清明会,人涌如潮,货积如山,交易游玩,极尽场镇之享乐繁盛。

岷江风浪走如雷,铁索桥横一道开,

……

同上桥头频眺望,安危须仗出群才。

这是崇庆州知州沈恩培于光绪时站在汇江桥上书写的元通,壮哉!黄昏落日,则有“汇江夕照”景观,吸粉无数,延续至今。

图片2

当麒麟街遇上西洋画派“槐荫满庭”依旧笑傲江湖

图片3

位于靠近麒麟街西口文化街20号,一西洋风格门面特别醒目,石拱门,条石门柱,龙门子形似日本官邸建筑,左右长方体立柱斜列,中间呈塔型镂空的装饰,上方书“槐荫满庭”四个繁体字。这是曾经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王瑞波先生的住所,1949年后回过家乡,其房屋借鉴了日本建筑风格。“槐荫满庭”出处是苏东坡的《三槐堂铭》,有福禄寿喜之祝愿,恩泽世代家人。附近,有新建字库塔和周边的仿古建筑,暂且不论。转入古镇最为气派,全长300余米的麒麟街,第一视角是街面阔气,较周边场镇至少宽两倍左右,建筑物大部分是一楼一底,但有高大拱脊封火墙围着数座庞大院落散落各点,盛气凌人般傲视着整个古镇,但不格外张扬的门面却又将各自的霸气收敛于内,是聚财气还是体现收放自如家底?配以那些挂在挑出横梁上的小红灯笼,整条街道就好像渐入了音乐会的高潮阶段,从朴素无华的舒缓,到华丽篇章高潮的迭起。

气派幽静的陈家大院主人

刘备点赞脑子想的都是天下大事

紧邻永利桥旁的陈家大院,院方墙高,门斗玲珑,有大家族庄园的气派,这是一座川西清 末富裕人家的民宅,建于清咸丰十一年,一说祖上朝廷有人,在宫廷做妃子,于是积下钱财给后人做生意,后修建此房。其门额楷书“绍虞”,有传承延续安乐幸福的意思。砖石结构牌坊 式大门,柱前狮座浮雕戏文,单檐歇山顶,斗拱门柱,上刻对联:楼起元龙容海客,家传鸣凤卜 昌期。意为他家为三国时陈元龙的后裔,新修的院落能容得下四海之客,传出的鸣凤之声,仿 佛在预告他家的繁荣昌盛。陈元龙是谁?刘备曾经点赞他,他这个人脑子想的都是天下大事, 最讨厌跟无聊文人咬文嚼字,像陈元龙的文武胆识,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侧院大门匾额上刻有“清白家声”,将陈家移民祖籍、家风、嘉愿略有表达。两进院落均为四合院的布局,四周有风火墙。前后两天井,四围廊道房舍,院中培植花木,廊柱高,天井阔, 很大气,其他厢房、后房若干,大小三天井,全部建筑有镂雕、驼峰等,十分精致。院子材料讲究,房间地板全是楠木,现存的5棵大楠木树格外茂盛,庇护着院落,期待重生。据说,陈家有兄弟二人,大哥出外经商,小弟在家做私塾老师,同时侍奉父母。在外闯荡发财的哥于是回家帮助穷教书匠,孝敬父母的弟弟修建院落,同起正院、侧院两宅,结构完全一样。小院送给弟弟,大院留给自己。至今,两位好兄弟的故事成为教育后人的佳话。出大院,围绕其院落的围墙依旧保存完好,其通往新街后门虽然被封,但朴实的门柱刻对联: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当然是给陈家老二私塾先生唱的赞歌。新街 30 号的彭家大院则是一个三兄弟共修的一个大院,农耕世家的兄弟仨发奋读书,后各自均有建树,遗憾的是三兄弟没有等待房屋 完工的那一天就离开人世,而今院落结构保存完好,川西风格浓郁,少有西洋风格的装饰。当初仨兄弟能够达成一致,共修共住一个院落,对于难以处理庞大家族内妯娌之间、婆媳之间琐事来说,应该值得称道。

图片4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葛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