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正文

灾区民众:没有大家,就没有今天的新家(2)

2015-04-20 07:13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黄工爱“挑刺”“不能有一点马虎”

跟随黄昌勇工作的一天,是2014年12月22日,四川冬季很冷的时候。

记者裹着棉衣还觉得冷风刺骨,黄昌勇却穿得很单薄。“一会儿多走几户,你就不冷了。”他说。

今年30岁的黄昌勇是雅安市住建局一名工程师,从事房屋质量监督10多年,灾后重建以来,黄昌勇负责1000多户村民自建房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基本上天天都在走村串户,给大家做技术指导。

“责任很重,工作很琐碎,但是不能有一点马虎。”这是他对工作的理解。

到达龙泉村村民刘国忠家,黄昌勇就仔细地“挑剔”了起来。“栏杆要达到90厘米,才有保护作用,不能太低了哦。”看到刘国忠家楼梯还没有安装护栏,黄昌勇拿出随身携带的量尺比划给老刘看,老刘认同地点头。

村里人给黄昌勇起了个简洁的外号,叫“黄工”。“就像工地上的包工头一样,天天来转悠。”黄昌勇笑着说。

一路上马不停蹄,从这一家到另一家,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午饭也只能简单扒拉几口。用他的话说,“不是在村民家,就是在去村民家路上。”

看似坚强干练的“黄工”对家庭还是有一份愧疚。“孩子还小,家里老人年纪大了,担子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说完,他陷入沉思。

“希望明年大家顺顺利利地搬进新家,我也能多一些时间照顾家里。”过了一会儿,他的脸上又恢复了笑容。 据新华社

灾区装修主打“感恩”风

新家墙壁镶进感激

走进芦山县思延乡周村村,村民杨绍英位于顺河新村聚居点的新家里,那块镶嵌在墙壁里、用红色瓷砖包围起来的感恩碑引人注目。石碑上,涂成金色的字体,记载着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杨绍英的帮助。

“这是发自我内心的感激,没有党委政府的关怀,没有社会好心人的帮助,就没有现在的新房。”年过四十的杨绍英独身,不仅收养了两个孩子,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从“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到现在,他们先后得到数万元捐款和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将新房建了起来,“我一没文化,二没出过远门,不会讲话,就用立感恩碑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激。”杨绍英说,他们一家四口生活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中。

为了立感恩碑,去年12月底,杨绍英请朋友帮忙写好草稿,念给她听,不合意,又修改。

平日连芦山县城也很少去的杨绍英,为寻找刻字的店铺,费了很大周折。杨绍英到芦山县城后,因为腼腆,没向别人打听,而是徒步转完几条街,寻找销售花岗石或刻碑的店铺。杨绍英说,选用花岗石板材是因为其硬度好,不会被风化,她要让感恩碑与钢筋混凝土楼房同在。

买花岗石和刻字,一共花了700元。杨绍英说,人活一世,就得知恩感恩谢恩,立碑感恩,要让孩子们永远记住这一份份浓浓恩情。

红花岗石拼出谢意

“看嘛,从去年底修起到现在,‘灾后重建感党恩’几个大字还是那样醒目,就是要这样的效果。”4月16日,在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村民赵绍忠指着新家围墙上,用一颗颗红色花岗石组成的“灾后重建感党恩”大字,满意地说道。

赵绍忠家的老房子在地震和接踵而至的山洪泥石流中成为危房。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他于2013年11月13日动工,在原房基上建起了一栋一楼一底、260多平方米的“小别墅”式轻钢房。2014年6月10日,他和父亲正式入住新家。

“看着同村的苟全明把一份感谢信贴在自家堂屋里,要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党的恩情,我受到启发。”赵绍忠坦言,去年11月中旬,他在修砌新家的院墙时,决定将感恩情怀表现在院墙上。他专门找来宝兴县盛产的红花岗石石块,在新家左侧的院墙上抹上水泥砂浆,找来小榔头,按照“灾后重建感党恩”的笔画顺序,将一颗颗红花岗石石块,精心镶嵌在了墙体上。

考虑到红花岗石只有在雨天才有鲜艳的红色,赵绍忠又买来红油漆、小毛刷,挨个在石块上涂了鲜红色。他坚信,经历灾难的宝兴父老乡亲都会同他一样,一定会记住“4·20”芦山强烈地震和灾后重建这段历史,让子子孙孙永远铭记党恩,永远感恩全社会爱心人士!

彭加权孙振宇四川日报记者 游飞

原标题:“没有大家,就没有今天的新家”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