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探秘成都跑酷一族 有的玩家才5岁

2015-04-30 07:21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阳帆   责任编辑: 马兰

跑酷运动在年轻人中很流行,但如果防护不当,极易出现安全事故。

空翻好看但危险。

  成都跑酷圈初调查:活跃跑者约有50人,平均年龄16岁,以学生为主

27日下午7点左右,成都某体育高校航空港校区体育系辅修武术专业的大二男生窦平(化名),在学校体操馆练习后空翻动作时,不慎头部着地意外身亡(本报29日09版曾报道)。窦平同学透露,他平常喜欢练跑酷一类的极限运动。因此意外,我们也将目光聚焦到了跑酷及跑酷一族。

什么是跑酷?飞檐走壁、腾空翻跃……电影《暴力街区》,为不少人上了普及的一课,也为此运动所折倒。简单说来,跑酷(Parkour)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法国,进入21世纪逐渐风靡全球,成都也不例外。

那问题来了——跑酷是否天生高危?这一酷炫的运动在成都又是怎样生长?疑惑之下,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成都跑酷圈……

风险提示

选择场地要合理练习动作要听话

仅仅因为一个后空翻,就意外离世。对此,川大华西医院骨科副主任、脊柱外科专家刘浩教授分析称,如果事实如同学所述,这名同学在练习后空翻时不慎头部着地,则可能是头部着地时引起环枢椎错位,压迫到呼吸中枢,引起窒息死亡。

刘浩说,对跑酷者来说,空翻、跳跃等危险系数较大的动作虽然是家常便饭,也应该引起重视。做上述动作时,用力过猛或者受力不均时,踝关节、膝关节等关节可能会受到一定伤害,更怕伤到脊柱等涉及神经系统的“敏感地带”。此外,韧带拉伤也是一种常见的伤病。

而对于“跑酷”这类运动,刘浩认为,选择酷跑场地要合理,做动作时要量力而为;运动之前也要遵从教练安排,做一些热身,调整心态,集中注意力,尽量降低受伤的可能性。

圈子调查

在成都,什么人玩跑酷?

成都市区比较活跃的跑酷爱好者约有50人,平均年龄16岁,以学生为主。也有很多圈外的人玩跑酷,而这个数量很难估计,可以肯定的是“跑酷爱好者普遍年轻,跑得动,有胆量,有时间。”

跑酷玩家平均 16 岁

基本都是学生

29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成都市青羊区见到了成都跑酷圈元老级人物何意瑜。

24岁的何意瑜练习“跑酷”已有8年,是成都最早一批接触跑酷运动的人,“当时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跑酷运动。”何意瑜说,虽然跑酷是比较小众的极限运动,但如今的接受度远高于从前,“大部分年轻人都听过或者看过这项运动。”成都市区范围内比较活跃的跑酷爱好者约有50人,平均年龄16岁,以学生为主。但是除了这些比较的固定的爱好者外,还有很多圈外的人也在玩跑酷,而这个数量很难估计,可以肯定的是“跑酷爱好者普遍年轻,跑得动,有胆量,有时间。”

除了俱乐部大多人纯粹靠自学

33岁的王林尉算得上圈子里的老人了,“从开始接触到现在也有6年了,不过现在已经玩不动了。”王林尉如今和朋友共同经营了一家跑酷俱乐部,主要针对学生,每到暑假招收30名学员,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最小的才5岁。

今年19岁资阳小伙郭建是俱乐部的一员,是广汉某高校大一的学生。读高中时,郭建就喜欢上网看跑酷视频,“当时就是觉得很酷很炫,就琢磨着毕业后好好学一下。”2014年6月高考结束后,郭建找到了王林尉,进入俱乐部开始学习跑酷,“这不仅是酷炫,还有能够强身健体。”

由于进步迅速,现在郭建已经成为俱乐部总教练的“辅助教练”,也会教导新学员一些基础动作。学员训练时,郭建会在旁指导,偶尔会让学员穿戴护腕、护膝,以免受伤。“比如懒人跳这个动作,我会告诉他注意哪些地方,但动作最终完成得怎么样,还得看学员自己。”郭建说,他所在的俱乐部还算比较专业,会进行比较正规的指导,但更多的跑酷爱好者纯粹靠自学,受伤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场地不好找初学者别上水泥地

除了动作多靠自学外,跑酷场地也受到很大限制。“跑酷需要一些高低错落的台阶、建筑等,可以做出翻跃、腾空等动作,”何意瑜说,但实际上成都要找到这样的地方并不容易,如今被跑酷圈普遍接受的一个训练地就是凤凰山公园,那里的设计比较符合对跑酷场地的要求。“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随便找一些角落练习,这样也存在一定风险。”

在跑酷练习中,室内训练也非常重要。何意瑜介绍,一般来说,练习危险性较高的动作或者初学者训练时,应该选择室内的训练场地,比如高校体操馆等。何意瑜最初练习时,就看中了成都某高校体操场地的海绵池,“池子里都是海绵,很软,能够提供很好的保护,”何意瑜说,训练者站在台子上,翻跟头之类的,往池子里面跳,避免受伤,“初学者千万不能在水泥地上跑,很危险。”

跑酷者说

高危么?其实是种误解!

职业“跑者”何意瑜说,每一个练习“跑酷”的人,都做好了受伤的准备。在这位全国冠军看来,今天练得再完美,明天也有可能负伤。

成都首批跑酷独苗:

每个“跑者”都可能成伤者

白色体恤,军绿短裤,一双球鞋,一顶棒球帽,阳光开朗。“最早看到跑酷是从一个国外的运动广告上,觉得很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何意瑜笑着说,2007年,17岁的他认识了成都最早一批跑酷者,并成为一份子。在2010年的第二届中国跑酷运动国际公开赛中,20岁的何意瑜拿下全国冠军,后来又成为了一名职业跑酷选手。

然而8年过去,最早一批跑酷者只剩下何意瑜一人。“一些是迫于生活压力,一些可能受到伤病困扰,”何意瑜说,每一个练习“跑酷”的人,都做好了受伤的准备。

2012年,何意瑜在练习“冲跳猫挂”动作时,不慎将左脚脚踝韧带撕裂。“冲跳猫挂是从一个平台跳过去,像猫一样挂在墙上,”何意瑜说,由于大意,练习前并没有仔细检查墙壁的平滑度,结果一跳过去才发现墙面凹凸不平。墙面不平整导致受力无法分散,何意瑜左脚脚踝韧带严重撕裂,休息了半年才恢复。“这次受伤是因为掉以轻心,觉得动作简单,也没好好勘察地形,”何意瑜直言,即使很熟练的动作,今天练得再完美,明天也有可能负伤。

其实像何意瑜这样,靠跑酷赚钱的幸运儿并不多,大多数的跑酷爱好者因为经济、伤病等原因,不得不放弃这项曾让他们痴迷不已的极限运动。徐鹏就是其中一位。2009年,徐鹏开始尝试跑酷运动,直到去年因为工作繁忙,22岁的他才彻底退出了这一群体。“现在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练习,也只好放弃了。”徐鹏叹了口气,“其实心里很想跑,但却受实际条件限制。”

而对于跑酷这项运动,不少外行人认为这只是一项蹦来蹦去的危险运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何意瑜说,跑酷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它被称为“行走的艺术”。跑酷带来的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多的是性格、态度上的转变。“跑酷运动强调突破自我,克服困难,接触时间长了,人也变得更自信,遇到难事都不会退缩。”

最新进展

家属已到校协商后续事宜

28日下午,记者联系上事发学校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情发生后,医院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确认死亡。学校也专门成立了事故处理小组,将妥善处理此事。27日晚,这名同学的家属来到学校,校领导对死者家属进行慰问,目前双方正在协商后续事宜。

  华西都市报记者肖茹丹实习记者李智摄影杨涛

原标题:成都跑酷有多酷 还有玩家才5岁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