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正全力构筑创业之城,让人间天府成为创业天堂!在“筑城”的路上,我市各区(市)县创新举措,依托创业园区,成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专业楼宇、协同创新园区等创业载体, 梯级孵化培育体系初步形成,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84个,孵化面积280万平方米。今起本报陆续推出区(市)县创业园一线记录,聚焦各创业园区推出的创新举措,为您讲述创业者们激情澎湃的创业故事。
5月4日,来到南三环以外的西部智谷已是午后,明媚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洒在才吐露了新枝的树林中,白领们说笑着走出办公室,创业园门前的几张乒乓球桌,已经开始了激烈的比赛,带着快节奏工业色彩的产业园,在这一刻似乎变得闲散起来。
“西南地区的第一个创客空间就是他搞起来的。”“另外一个创业公司太厉害了,年产值已经3000多万元了。”……去往D区六栋武侯区青年创业园的路上,一边听着工作人员对创业者们的介绍,记者脑子里一边勾画着他们的形象,年轻、有激情、充满智慧。“找我们总经理啊,他就是啊。”尽管有心理准备,可见到第一位采访的创业者张明,记者还是吃了一惊,心里不由嘀咕:长得也忒年轻了吧,分明就是个高中生的样子,“发明机器人、搞3D打印机,还要管公司,小伙子你hold得住吗?”
玩机器人翻了船 改做3D打印机
人物主角:张明
初次创业 做教学机器人却翻了船
创业园五楼,相邻的505、503室,分别挂着成都智能盒子有限公司和成都墨之坊科技有限公司的牌子,“这两家公司都是我和小伙伴创办的,一家做机器人、一家做3D打印机。”张明看起来很小,可话语里透着股子自信劲。
张明把记者引进了他的实验室,这里堆放着各种产品的原始部件,就像被顽皮孩子拆散的一个个玩具,没有外壳的机器人、用3D打印出来的加工模具、白色塑料的立体人像、还在做耐用测试的打印机器……实验室里,还有四名技术人员正在电脑前忙碌,张明介绍说,这几名技术人员也是自己的创业伙伴,大家都是因为爱好机器人发明,有着共同的创业理想走在了一起。
拿着一个机器人产品,张明开始介绍他的创业之路,“这是我创建公司的第一个项目,它失败了。”2012年1月,大学还没有毕业的张明就与3个小伙伴带着项目申报书找到了武侯区青年创业园,他们希望利用开源软件的模式做机器人开发,项目很顺利地通过了入园评审,在创业园工作人员的全程代理下,公司也顺利注册。一路顺风顺水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创业就翻了船。带着大学倒腾生意赚的7万元,张明和小伙伴研发了学校教学用的机器人,可半年过去了只卖出去3000元的产品,创业金也只剩下两万元了。
东山再起 将建国内最大3D平台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创业园为张明请来了创业导师,在一次创业辅导圆桌会上,“导师一句话点醒了我。”导师告诉他,既然他的产品是针对学校市场,那么学校教学需要的是什么,教学材料采购的程序是什么,学校电教的预算是多少等等这些现实的问题,和他所做的市场调研是完全不一样的,张明必须重新找销路。
参加完培训,张明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他和团队成员开始查阅资料,在国内外各种专业论坛收集有用的数据,他们决定从事开发板的推广。张明在国内外的专业线上论坛,宣传推广自己的产品,还利用自己创办的成都创客坊线下平台向业内推广,张明还创办了自己品牌的线上销售平台,逐渐拥有了6万多会员,张明也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创客,2012年底,张明的公司实现了盈亏平衡,队伍也壮大到了12人。
经过了市场的“摔打”,张明懂得了创业的艰难,2013年,他和小伙伴们开始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机,第一批产品他只生产了100台。张明把产品信息放到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众筹网站,24小时就突破30万元的销量,很多渠道商也由此认识了他的品牌。就这样,一张娃娃脸的张明,逐渐有了更为成熟的心智,创业的路也越走越平坦,去年他已经实现600多万的销售额,今年他还在深圳设立了第一家分公司。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北京一家创投公司正在对张明的公司作最后一轮的财务审计,如果一切顺利,张明的3D打印机项目可得到500万的风险投资,“建立国内最大的3D平台”——从武侯区青年创业园起步,26岁的张明的创业理想已经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原标题:理想从创业园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