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动感影院还原地震来袭时的惊心动魄、模拟体验厅让你感受那一刻的地动山摇、川西民居现场模拟家庭防震避震演练;还有倾斜小屋、地震小球、动画式交互体验……
今天,成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开馆试运行。
这是西南首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位于全国前列的专业防震减灾科普基地。作为成都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基地位于成都崇州市街子镇,占地8.3亩,设置了4D影院、地震模拟体验区、地震灾害区、地震知识区、防震减灾区、避震训练体验区、结语区等不同区域。
昨日,本报记者独家探访科普教育基地,一番体验过后,惊叹震撼不断——在这里,原本晦涩、枯燥的地震知识,在模具、影像、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的配合烘托下,变得直观而生动,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仿如游戏氛围中,轻松了解地震,掌握避震逃生的技能。
成都市防震减灾局负责人表示,基地主要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是我市建设的最大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目的是增强意识,普及知识,重视灾难。
记者体验
现代化手段 多区域还原地震的“来龙去脉”
丰富多彩的常设展、紧跟重大活动的临时展、贴近我市防震减灾的主题实践教育、震撼心灵的防灾减灾4D影片……晦涩的地震知识,在模具、影像、声光电的配合与烘托下,变得直观和生动。
作为基地试运行后的首批体验者,记者昨日上午10点过来到崇州,率先体验了基地的各个项目。
在地震灾害区,通过人工控制,各种不同烈度和类型的地震被真实再现,使记者对地震的成因有了全新的认识。在4D影院中,特制的座椅随着影片场景的变化而摇晃、震动,带给观看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也让影片的内容更加直观,更具体验感。
地震来了怎么办?在海边遇上海啸如何逃生?地震时被困室内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在科普教育基地里,这些知识都被还原成了真实的场景,体验者不仅可以参与到场景内现场“演练”,还将通过多项选择的方式求证自己不同的答案。“我们还在其中设置了知识抢答的环节,让参与其中的青少年通过互动的形式掌握相关知识,让防震减灾的知识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到达他们中间,带给他们更深刻的记忆。”基地负责人表示。
登上特制平台
直观感受8级“地震”
现代影像技术将地震场景进行了高度还原,让参与者从亲历中感受地震的危害,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学会自然灾害的应对和处置能力。
在基地内,带给记者最大震撼的是地震模拟体验厅,体验厅使用模型及实物材料建造地震后室外实景环境,部分模拟地震后的破坏场景,有裸露岩石的山体、地震破坏后的建筑外观、高大的树木等。参与者通过地震模拟器体验地震时地动山摇、站立不稳的感觉。
“我们的体验共有三种模式,最强烈的地震模拟等级为8级,通过这个模拟区,让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人都能有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登上了中间一个特制平台,随后工作人员按动手中平板电脑的控制开关,平台立即产生了剧烈的晃动,配合墙上大屏幕中大地震来袭时的震撼画面以及模拟音效,让人仿佛置身于大地震的中心位置。记者忍不住紧抓扶手,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而伴随工作人员把模拟等级调高,记者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忍不住蹲下来……
在体验厅的灾害模拟区里,震后倒塌的房屋、受损的街景、开裂的路面……一个个高度还原的实景,将地震的破坏力得以直观的表现,也让体验者切实感受到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专家解读
“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人,对于地震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因此他们所接触到的地震知识是抽象的,而在基地的地震模拟体验区里,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直观体验,对地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市防震减灾局的地震专家告诉记者,作为青少年防震减灾教育的最前沿,基地设计上采用的是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融展示与互动、参观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科学与艺术于一体,使体验者能够欣赏自然的奇特,感受科技的魅力,掌握避震逃生的技能。
特别征集令 基地神奇之旅邀你体验
成都征集首批体验小记者 今起可通过党报热线报名参与
这是一趟神奇的体验之旅,在快乐的游戏中了解学习到更多的防震避震知识。从今日起,由市防震减灾局和本报共同发起的“地震基地神奇之旅”活动,面向全市征集首批体验小记者。凡是9—14岁的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党报热线报名,此次活动将从报名者中选出30名,作为活动的首批体验小记者,在5月16日开始地震基地神奇之旅,参与体验活动,进行现场采访,体验小记者的优秀作品还将在《成都日报》上刊发。
报名电话:
党报热线962211
报名须知:
1、小记者由9—14岁的中小学生组成,每名小记者需由一名家长全程随同。
2、活动中,小记者和随同人员必须遵守相应的活动纪律,按照要求完成采访工作,并于3日内提交一篇稿件。
3、原则上,小记者及其陪护家长需全程随同活动组织方参与,不得中途离队,活动结束后如不同车返回,需由陪护家长做出书面说明。
4、活动报名从5月12日开始,14日结束,报名人数为30人,报名人数满额后,即终止报名。
记者 蒲兰 摄影 杨永赤
原标题:登上特制平台 感受“地动山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