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处长江上游岷江、沱江水系,水资源禀赋优越,历史上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在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今天,我们要如何继续秉承先贤“善待水、善治水”的优良传统?该怎样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真正做到因水而荣、因水而美?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了解我市水环境治理情况,重点解析河渠污染治理工作。
去年完成183条河渠污水治理
今年综合治理200条黑臭河渠
据介绍,去年,我市已基本完成183条河渠5402个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新建污水管道585.6公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76座,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56万吨,关闭养殖场325家,整治养殖场224家,关闭违法排污企业49家,整治排污企业231家,清除淤泥及杂物109万立方米。那么,今年,我市是如何安排部署河渠污染治理工作的?
黄家河、李河堰……200条位于郊区(市)县的中小河渠,被列入了2015年河渠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的“黑名单”。据悉,根据市水务局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在全面完成2014年度183条黑臭河渠治理的基础上,我市要深入开展2015年度200条黑臭河渠综合治理工作,计划用1年的时间完成截污治理,再用1年的时间进行巩固治理,包括查漏补缺、杜绝污水复排、清淤、完善污水收集管网、长效管理机制等。
划定区域下达治理目标任务
每条河流“量身定做”治理方案
“我们已将今年全市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下达。”谈及今年治理工作的先行措施,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今年1月9日,市水务局会同市政府目督办下达了《关于下达全市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2015年度目标任务的通知》,明确了治理任务和推进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各责任区(市)县制定了《河渠污染治理专项工作方案》,并将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部门及乡镇(街道)。
200条河渠按照流域所在地,被“分”到了各区(市)县。按照“全域截污”的理念,各区(市)县已对域内的河渠进行了摸排,查清污水来源,并根据每一个排污下河口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了治理方案,并交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的专家组统一审查。“水环境治理工作要未雨绸缪,做好治理方案,不打无准备之仗,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2015年度200条河渠污染治理方案技术审查和批复。”相关负责人为记者介绍了治理工作总体推进情况,目前,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彭州市、崇州市、金堂县、郫县、蒲江县、新津县已完成项目立项,正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有序推进。
锁定河渠黑臭根本原因
全力堵截三类污水
河渠黑臭的根本原因,在于污水下河,污染了水质。在河渠专项治理中,我市按照“全域截污、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从目前的截污治理来看,主要堵截三类污水。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类是中小河渠两岸的生活污水,如果所在区域是市政污水管网配套区域,这部分生活污水将会就近截入市政污水管道;如果是市政污水管网不配套的区域,就通过新建污水管道和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第二类是畜禽养殖的污水,禁养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场必须关闭,限养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废水,相关部门采取“种养平衡、干湿分离、还耕还田”措施,实现污染零排放。第三类是河渠两岸的工业企业废水,我市多部门联合,严厉打击河渠沿岸的各类排水户的各种违法排污行为,要求企业达标排放,如果排放不达标或治理也无法达到排放要求,要求其停产或关闭。
掌握排污原因
共排查4480个下河排水口排污
如何进行综合治理?“首先,我们要深入排查排污原因,对排水口和污染源进行逐街、逐巷、逐管反向溯源和顺污寻源,准确掌握每一个排水口的污水排放成因。”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查明原因后,将根据排查结果,对有污水排放的下河排水口逐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针对性地采取河渠清淤、污水管道清通、化粪池疏淘等非工程措施和雨污连接管封堵、单元户雨污分流改造以及新建污水管道、污水检查井、雨水检查井、密闭污水检查井、拆除堵头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然后,我们将有力有序地实施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工程,严防下河排水口反弹排污和新增排污,促进河道生态修复。”相关负责人说。
谈及今年治理工作具体完成情况,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郊区(市)县200条黑臭河渠治理,共排查4480个下河排水口排污。截至目前,新津县治理工作推进较快;青白江区、崇州市非工程措施治理工作已展开,已规范整治养殖场10家,规范整治排污企业4家。”
强化河渠水环境长效管理
严格实行水环境责任追究
“三分治理,七分管理,强化河渠水环境的长效管理非常重要。”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督促各区(市)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好《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黑臭河渠综合治理后日常管护工作的通知》精神,严格落实好市级部门的监管责任、区(市)县政府的主体责任、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责任,进一步加强水环境督查考核,将治理后河渠水质纳入每月定期监测,实行严格的水环境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这样多措并举,才能督促各地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治理成果。”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正查漏补缺,逐步建立起河渠日常维护和巡查监管的长效机制。”据悉,到2017年,全市413条中小河渠实现“全线截污、水质明显改善”目标后,河渠长效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河渠水环境质量将稳步提升。
本报记者 胡清 摄影 马丁
原标题:今年力促200条黑臭河渠“褪黑”为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