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成都已建839个幸福美丽新村 54个"小组生微"新村

2015-05-27 07:43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01_4

 ■我市建成幸福美丽新村839个和“小组生微”新村54个

■参加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工作会的代表实地参观  

昨日,参加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工作会的代表们来到我市邛崃、蒲江等地新村进行参观。在这些地方,代表们不仅一览成都新村的美丽,也亲自感受了新村带动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而我市探索打造的“小组生微”(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新村更是让来自全省各地的农业代表惊艳。

“小组生微”新村并不是传统意义的行政村,它可能是规模在100户至300户的新村,也可以是行政村内的某个农民集中居住区。这样的新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还提高了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让乡村情感有承载依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可以说,这样的新村是幸福美丽新村的升级,它不仅美丽,更是让农民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高。”据悉,目前,我市已建成幸福美丽新村839个;“小组生微”新村启动建设109个、建成54个。

邛崃

“致富”的美景

点位:夹关镇周河扁聚居点

依山傍水 农居变身乡村酒店

依山傍水、竹林葱葱,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川西民居掩映其间,不远处一片菜畦青翠欲滴,白沫江在旁边蜿蜒而过,初夏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56岁的石月芳正在自家门前打扫卫生。“我家分得两栋各17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一栋自己住,一栋出租给了酒店企业。”她说,去年6月份签订了租房合同,7月份就拿到了一年的租金24400元。

“目前,周河扁通过整合新村富余农房资源,引进了专业旅游公司,并通过企业租赁、农户以房入股、农户加盟自营3种模式,统一打造沫江山居乡村文化主题酒店,发展高品质乡村旅游。”夹关镇党委委员张建介绍,2013年底,邛崃启动了夹关镇鱼坝村周河扁聚居点的建设工作,按照“小组生微”理念,在白沫江边的一处林盘内,集中建设了29栋川西民居风格的独栋房。

周河扁聚居点地处前往天台山景区的必经路上,在修建之初就被规划为“深度体验式乡村度假的新农村综合体”,一开始就做好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准备。“这里的每间房都是按标间修建的,植入现代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不改变道路渠系机理,周河扁聚居点与山水风光充分融合,成为一道风景线。

点位:临邛镇文笔山村

林盘掩映 产业基地也是景点

近处,一个个稻草扎的动物站立在田间地头;远处,“大梁酒庄”的酒肆、烧酒坊在林盘中若隐若现。“我们这个地方漂亮吧。”正在家门口高粱地里除草的陈继昌第一句话便如此问道。“听说今年还要创国家4A级景区,你们以后来看,这里肯定更好。”

不同于成都平原上的大多数农村,文笔山村春耕季节种下的是高粱。原来,这里邻近邛崃市中国名酒工业园区,园区内拥有水井坊、金六福等酒企200余家。近年来,邛崃市围绕邛酒产业的发展,依托项目作支撑,在临邛等乡镇连片规模化发展高粱种植3万亩左右,为邛酒发展提供优质原料。

除了种高粱,陈继昌还在附近的“中国酒村”打工。“中国酒村”是文笔山村去年依托土地综合整治,以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模式,启动建设的乡村文化旅游景区。按照方案,这个占地面积3500亩、总投资4.95亿元的项目,将以原有林盘、农地、农房为自然本底,通过融入农耕文化、乡土文化、邛酒文化、民俗文化规划建设8个功能区。“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村子里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少。”一改过去的沉闷,小村子人气旺了,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我们力争用两年时间创建国家4A级景区。”文笔山村村支部书记李泽田告诉记者,目前该村在“中国酒村”常年务工人数达600余人,户均增收上万元。

蒲江

“环绕”的产业

点位:大兴镇炉坪村

因地制宜 产业基地环绕新村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规划好产业发展的路径,引领村民共同致富,才是新村建设最深刻的内涵。蒲江大兴镇炉坪村,正是这一内涵的生动体现。

“炉坪村曾经是一个贫困村,过去年人均收入仅5000余元。”炉坪村村支书徐大全说,让炉坪新生的动力,正是一个又一个产业基地的建立。站在村民熊廷建家楼顶露台,记者环顾四周,猕猴桃基地、茶叶基地、柑橘基地簇拥着炉坪新村。

如今,炉坪村的产业发展焕发了新的活力,带动村民致富的效应也逐步体现出来。比如猕猴桃种植基地,炉坪村就探索出“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引进企业打理村民流转的土地,每年以保底租金和分红的形式给予村民土地租金,公司、村集体、农户“三赢”模式初见成效。

租地出去的村民,收入有了保障,而自己种植猕猴桃致富的村民,也不在少数。“在村上的引导下,我把家里的10多亩地都用来种植猕猴桃,目前已经基本挂果,每亩产值能到2万元左右。”熊廷建笑着说,新村建设改变了他的生活,而猕猴桃种植则带来了想都不曾想到的收益。

培育支柱产业,让曾经的贫困村跃身成为“排头兵”。“去年,村民的平均收入已经超过了12000多元。”徐大全说。

点位:西来镇两河新村

村民自主 新村环境有了保障

蒲江西来镇的小五面山下,远远就会看到一片灰瓦红墙的新型社区——“两河逸园”。走进小区,房前屋后的绿化和“微田园”,公共区域的休憩亭、花园;1∶1配比的标准停车位,文化活动中心……但村民的幸福生活,并不仅于此,还源于小区管理的村民自主。

“从小区建设开始,村党支部便组织村社议事会成员、群众代表、党员代表等直接参与到项目的讨论、决策和工作推进中。”两河村支部书记姚庆英向记者介绍,村民们推选出7名代表组成价格谈判小组,专门“砍价”,其中1名负责记录谈判过程,并将价格向群众公示;还推选出10名代表组成项目质量监督组,全天候负责质量监督。在严格管控下,小区仅建设成本就节约500多万元,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住进新居,更要管好小区。为了让每一户村民都参与新村管理的过程,分房入住后,由住户选出了3名物业管理委员会成员,物管委与每位住户签订带有“村规民约”性质的物管协议。有了村民的自觉参与,小区整洁有序的环境得到了保障。

住进美丽家园,产业致富干劲更足,草莓采摘基地、猕猴桃基地、柑橘基地……两河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两万元。

本报记者 粟新林 李颖 洪继东 

原标题:新村新景美煞人 兴家兴业羡煞人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